[李東昇的意見]支持 黃國洲 的觀點
 
既然 直球,曲球,滑球 都是直譯,
 
那麼 「Sinker」下墬球 何必翻成 伸卡球?!
 
必也正名乎!
 
歡迎參閱下列連結:
 王建民展現的正是台灣的氣質(賀完封勝)要連留言一起看喔!
王建民爸爸的一封信
學王建民練苦功 也能讓你成功?
===============================
蘋果日報--「伸卡球」與「德律風」 2006.05.01 黃國洲
 

最近才注意到王建民的球速會掉的球都還有92MPH
也讓我一直懷疑 所謂的Sinker有這麼快嗎?
看完這篇文章 黃國洲最後的結論是我可以接受的
應該稱為「快速下沉球」應該會更適當

下列是一個介紹球種握法的網站
大家不妨先去看看Sinker怎麼握

 
http://www.thecompletepitcher.com/pitching_grips.htm  
 
該網站將Sinker歸類於二縫線的快速球
與作者[黃國洲]所述相同


----------------------------------------
自去年王建民登上美國大聯盟以來,「王建民熱」持續地在台灣每個角落發燒。「台灣的驕傲」也的確不負眾望,沉穩的表現贏得洋基教練團的信賴,今年球季開始,立即被排在投手的先發名單,觀賞王建民的比賽,似乎成為全民運動,討論王建民的表現,更是輿論的熱門話題。
 
翻譯名詞不夠貼切 拜公視場場直播與媒體大肆報導,王建民的剋敵特性「滾地球」與致命武器「伸卡球」,連湊熱鬧的棒球門外漢也耳熟能詳。
 
不過,從報導內容與球迷的討論中,筆者發現,訛傳與誤解的情形不少,而這一切都得從「伸卡球」談起。
 
台灣棒球師承日本,因而在棒球的術語使用上,大都沿襲日本。舉凡好壞球、三振、投捕、內外野……都是十九世紀時日本人所譯介的。
 
研究漢語外來詞的學界人士,指出這種日本意譯漢字的方法為
「倒灌/回流」現象,因為更早時,漢字是中國的輸出品,
二十世紀之交卻從東洋進口為數不少的新漢詞。
(民主、科學在使用日譯漢字前,
音譯為「德謨克拉西」與「賽因斯」,
也就是五四運動的「德先生」和「賽先生」。)
稍懂日語的人都知道,
現代日語中有一支龐大的隊伍,
即音譯外來語,書寫時以「片假名」呈現。
 
前面提的「伸卡球」即屬此類,是日本人從英語「Sinker」
音譯而來,叫「シンカー」(羅馬拼音唸法為shinka),
台灣人又從日語音譯為「伸卡」。
 
語言文字是約定俗成的文化產物,孰優孰劣難以分說,
可是在譯介外語時,意譯為主音譯為輔已成共識,
畢竟漢字不是拼音文字,除非難以意譯,否則不應輕率音譯。
譬如說:原本音譯的「德律風」(Telephone),
後來就被意譯的「電話」所取代。(這也是拜日本人之賜),
前者需以音尋義,後者望文生義,是否較符合漢字造詞的原則?
 
 「Sinker」譯為「沉球」或「下沉球」,一目瞭然
 
就算不諳棒球的人也大概猜得出
 
,反之「伸卡球」則像是謎語
 
而且,據筆者鑽研棒球多年的心得,
稱王建民的拿手球路為「伸卡球」也不精準,
因為美日兩國對「沉球」(Sinker)的定義不盡相同
 
下沉快速球較精準
 
美國投手廣義的「沉球」包括「下沉快速球」(Sinking Fastball);
狹義則排除「下沉快速球」,將它歸在「二縫線快速球」(Two-Seam Fastball)之列。
 
依速度有兩類「沉球」。(其實不僅球速,連球飛行旋轉樣貌也不相同。)
 日本派的「沉球」定義與美國有些出入,日本人連美國人的「螺旋球」(Screw Ball,即反向「曲球」),也列屬「沉球」。
 
日本投手的「沉球」速度只有慢沒有快,將「下沉快速球」視為「二縫線快速球」的一種。
 
仔細觀察王建民的「沉球」,球速可飆到90哩(約145公里)以上,這是台日傳統「伸卡球」專家難以想像的一種「魔球」。
 
傳媒稱呼王建民的拿手球路是「沉球」、「下沉快速球」或是「二縫線快速球」都行,但「伸卡球」這一名詞則可以休矣!

  

引用來源: http://blog.yam.com/tkwong725/archives/1502825.html 
 

==================

建仔招牌 不叫伸卡球

中時電子報 更新日期: 2006/08/09 04:15 記者: 黃國洲
 

自從台灣球界有了「伸卡球」這個稱號之後,
許多球迷剛開始都丈二金剛,
既不瞭解所指何物,也不清楚語源為何。
原來,這是日文音譯英文的產物,
 
是從「Sinker」翻成「シンカー」 (羅馬拼音唸shinka),
中文再音譯為「伸卡」這個譯法有點奇怪,同是球路,
「カㄧブ」(Curve)翻成「曲球」、
「スライド」(Slider)譯成「滑球」,
不但望文生義而且明白曉暢。
 
或許當初譯介的人士不諳英文,或許是偷懶,
否則為何不採意譯翻成「沉球」呢?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不知所云的「卡特球」(カド,Cutter),
「切球」不是簡單易懂嗎?
 

接軌大聯盟 誤譯產生
 

音譯日文的棒球用語雖有缺點,但只要約定俗成,
亦不妨礙成為溝通工具,何必「咬文嚼字」?
不過,在台灣棒球師法日本時期還說得通,
與美國大聯盟接軌後,諸多誤解便由此而生。
日本野球雖然源自美國,但百餘年來已自成體系,
諸多觀念早有變異。美日兩國的對快速球的定義與命名,即為明顯的例子。
 

日本投手的快速球大多採最傳統的「四縫線」握法,
指法運用也循常軌,路徑較為「筆直」,
因此日人不叫「快速球」而稱為「直球」
(ストレー ト,Straight),

其他球種便一律歸為「變化球」,
 
前面提到的「伸卡球」「卡特球」為其中兩種。
 
美國投手很早以前就有不同類型的快速球,路徑各不相同,
依握法分為「四縫線」(Four-seam)與「二縫線」(Two-seam)兩大門派。
 
另以指法運用的區別又可細分為許多球路:或上昇(Rising)或下沉(Sinking);或狂奔(Running)或竄動(Tailing);或飄移(Sailing)或削切(Cutting),當然也有平凡無奇的「快速直球」(Straight Fastball)。美式速球儘管有著不同方式的位移(Movement),皆是「快速球」(Fastball)的子弟兵,絕不改投「變化球」(Breaking Ball)門下,這與日系的派別截然不同。
 

伸卡球 美日大不同
 

雖然日本的「伸卡球」從美國的「Sinker」而來,但兩者並不完全等同
 
美國的「Sinker」有快慢之別,較快的又稱為「Sinking Fastball」(下沉快速球),日本的「伸卡球」速度不快,不會超過時速85哩,
美國的「下沉快速球」一般在85哩至90哩之間。
(也有少數特例,
凱文布朗的90哩出頭的下沉快速球被稱為極品,
如今王建民更上層樓,直達95哩。)
 
日本有時也將「螺旋球」(Screwball,即反向曲球。)看作「伸卡球」,
而且許多日本投手的「伸卡球」握法與投法在美國會被認為是「變速球」(Changeup)而非「Sinker」。
 

從以上的分辨,
台灣媒體將王建民的「下沉快速球」與「伸卡球」畫上等號,實在不妥
即便連日本人也不敢將兩者混為一談,莫以名狀,
只好在「伸卡球」前另加「高速」兩字來指稱「下沉快速球」。
(就像當初日本不認識「切球」,覺得像是「滑球」,
但速度飛快,只好稱為「高速滑球」。)
 
反觀國內許多師承日本的球界人士,依然故步自封,
率以「伸卡球」來稱呼王建民的「下沉快速球」;
更可笑的是食古不化,會把他變化較小的「下沉快速球」看作「直球」。
 
明明是同樣球路,硬要拆成「直球」與「伸卡球」,
其實,王建民也另有類似日本的「直球」,只是不多,
那些飆到95哩以上的快速球就是採四縫線握法(「下沉快速球」則是二縫線),但從行進軌跡來看,也不是很「直」。
 

建仔快速球 生龍活虎
 

王建民的快速球,不論是二縫線或四縫線,筆直前進的非常少。
這個現象有利有弊,一般而言,遊走的球路較難駕馭,
控球精準度不易掌握,可是美國的主流看法是,有位移的速球方為上乘,
因為生龍活虎的快速球(Live Fastball)絕對比直苗苗的快速球(Straight Fastball)具有殺傷力。
 
有了這層認識,就不會得出下列「日式」見解:
「王建民把伸卡球當直球用」、
「王建民投非常多的變化球」、
「他的直球增多伸卡球變少」……
此外,
國內還有一些專家會以「日式伸卡球」的投球技法
來品評王建民的表現,也是令人匪疑所思。

總之,將王建民揚威大聯盟的利器稱為:
(快)速球、二縫線(快)速球、下沉(快)速球、
二縫線下沉(快)速球、(下)沉球,以上皆可,
就是不要再用「伸卡球」這個曖昧的音譯字眼,
「直球」這個用語也可退休,
否則像上述那些種類繁多的快速球,都會被誤認為變化球。
 
台灣的旅外球員已逐漸脫「日」入「美」,正式進入全球化的大聯盟,
但媒體與專家是否跟得上呢?
 
希望各界都能加快腳步,與這群旅美菁英一起成長。
 

(棒球文字工作者 黃國洲

引用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0808/4/1u6u.html  

==========
強力推薦:喜歡建民的朋友,請到這邊:
 
王建民新聞剪貼簿
(推薦必看)
 
 http://blog.gcboy.com/5
  
版主謙稱[不負責]其實非常負責
 
=================
關心建民,關心台灣的出路
請點選 下方文章:(尤其 最後二篇: 台灣實業計劃 及 世界公民運動) 
==============
蕞爾台灣,發明大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andros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