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東昇的意見]懇請支持台北國際發明展31日登場
 

朝亞洲最大發明展目標邁進 


 更新日期:2006/08/29 18:35 ETTODAY記者:記者曹逸雯台北報導

 
「2006年台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即將於8月31日至9月3日在台北世貿中心展覽大樓盛大展出,由於去(94)年第一次辦理的發明展3天就吸引42000人次買主及觀眾入場參觀,簽約交易金額更高達3億元,頗獲各界好評,因此今年擴大辦理,並將朝亞洲最大發明展的目標邁進。


 
今年的發明展是由經濟部、國科會、國防部、農委會、教育部共同主辦,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工業局、中小企業處、技術處策劃,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工研院、台灣技術交易整合服務中心執行。


今年的展區規劃為「發明競賽區」、「技術交易區」及「國家發明創作獎得獎專區」三區,展場總面積達11,350平方公尺,全區共計有870個攤位。


其中「發明競賽區」除接受國內發明人及企業廠商報名參展外,並廣邀國外發明人、團體及企業廠商來台參展,今年將有美國、英國、以色列、匈牙利、羅馬尼亞、波士尼亞、克羅埃西亞、日本、韓國、香港等11個國家及地區發明人團體參與展出,主辦單位將透過競賽方式甄選發明競賽區參展作品,評選具創新設計、技術突破及市場潛力之發明品,並頒發獎牌及獎狀給予獎勵。


「國家發明創作獎得獎專區」則以專館方式展出「95年國家發明創作獎」得獎作品。


在「技術交易區」部分,則規劃有「國際技術交易形象館」、「農業館」、「資策會資訊科技館」、「國防館」、「國科會科技創新館」、「研發聯盟館」、「教育部館」、「傳統產業創新聯盟」、「創新前瞻館」、「中小企業館」等十大主題館,以技術移轉交易、商品化、高階技術及發明專利為主,並有跨國際性的專利展示,另舉辦多場次技術商談會、國際技術移轉說明會及技術交易簽約儀式,以促進專利技術國際交流,吸引投資,讓發明、創新、投資三者緊密結合,進而活絡國內外技術交易投資商機。

================

[李東昇的意見]發明,是台灣的全民運動
 
【中時電子報獨家披露 《遠見》封面故事】

創意變黃金 衝破千分之三機會


蕞爾台灣,發明大國。
1996年,台灣申請專利數有4萬7055件,2005年,已達近8萬件,成長率近七成。
海外成績,更是耀眼。
2004年,在美國獲准專利件數以近八千件,名列全球第三。
在日本,專利申請超過三千件,奪下世界第五。
台灣是世界專利大國,不容質疑。

但台灣的創新發明,能商品化成功的,只有千分之三的比例,
遠遠低於平均百分之三的國際水準。
專利不等於獲利。
如何提升創新能力,突破千分之三魔咒?
創意變黃金,台灣缺的是什麼?


文@楊瑪利、楊方儒(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本期《遠見》雜誌)

Made in Taiwan是過去式

現在流行 Republic of Creation

很難相信,今年九歲、就讀小學三年級的徐捷中,在五歲念幼稚園時,就成為中華民國有史以來年紀最小的專利發明人。

臉蛋圓滾滾的徐捷中,父親是擁有三十五項發明、新型專利的「be*U」童鞋創辦人徐義權,母親陳卓雲則對色彩、設計很有一套,理所當然擔任「be*U」的設計總監。一家三口身材都很福態,但他們腦袋裡的新鮮創意,卻細膩異常。

成立五年的「be*U」專攻童鞋、童裝設計,年營收5000萬元。全省有八家分店,在台北京華城、誠品信義旗艦店都有設櫃。徐氏夫婦攜手創業,利用撕貼方便的「創意魔鬼粘」,讓小朋友把「我不想吃飯」「不要管我」「我不要睡午覺」的不同心情貼在鞋子上。甚至還可以量身定做,繡上小朋友的名字,連阿扁總統金孫趙翊安,都愛不釋「腳」。

老爸、老媽在事業上積極創新,小捷中談到引以為傲的個人發明史,口氣也很老成。他回憶說,「小時候」有一次在家裡爬木梯,因為梯腳不穩,害他差點跌倒,他腦袋左想右想,決定動手加裝支撐木架,就發明出「防止幼童摔跤的安全樓梯」。

連五歲男童都動腦申請專利,嶄露台灣的「創新經濟」正發燒。


 

R.O.C.(Republic of  Creation)就是發明王國

前聯合大學校長、現任清大教授王俊秀,過去多年一直從事環保社會運動,這兩年,他竟也迷上動手搞發明。腦袋裡常常轉著嶄新念頭後,就動手設計新型的隨身環保葫蘆、環保悠遊袋。

去年,王俊秀隨同聯合大學發明團隊到德國參加紐倫堡發明展,由於台灣隊伍得了二十多個獎項,回國後他常興奮對人說,台灣人好思考、富創意、有彈性,很有機會打造為創新之島,「我覺得R.O.C.(Republic of China)要加新註解了,不只是中華民國,而且是發明王國R.O.C.(Republic of  Creation)。」

在長期推廣創新的李仁芳教授看來,台灣過去累積三、四十年的製造優勢,現在已淪為「保二總隊」(代工毛利只有2%),大家都已覺醒要走向創意、創新。

他觀察到台灣正慢慢出現一些新的勢力、新的異類,他們在不同角落,做一些過去沒有人做的新嘗試。

專利多 常得獎
台灣已是世界專利大國

若從數據指標上來看,台灣近幾年來投入創新的成果,是看得到好成績的。

在台灣內部,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的總件數,2005年達7萬9437件,比起十年前、1996年時4萬7055件,成長近七成。

尤其最近四年,成長幅度最快,平均年增率近10%。

事實上,這一家人簡直是目前台灣的縮影。因為此刻,全台灣正在瘋狂搞創新的企業與人,正愈來愈多。


 

在美國這個世界上專利戰爭的主戰場,台灣得到的專利數在1996年僅排名第七,2000年後已躍居全球第四,僅次美國本土、日本和德國。在2004年,台灣人在美獲准專利件數達7376件,較2003年提升近四成,如果除以人口,台灣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專利大國。

從本島到海外,這些飛躍成長的專利數量,背後代表的是台灣人對研發新技術、改良舊產品、創新新式樣、設計新功能等,投入的資源與努力是愈來愈多了。

「發明」外交,揚威國際

台灣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各地竟快速出現了六個發明人相關的協會,光是得過發明獎項、取得專利核准的正式會員,人數就超過一千人,每年專利申請案約一萬件,占本國人專利申請案件兩成(法人申請為八成)。平均一位發明人一年提出10件專利申請。

這些活躍旺盛的發明欲,不僅是台灣創新經濟的表徵,更遠征國際,在瑞士日內瓦、德國紐倫堡、美國匹茲堡等發明大展,一再揚威。

以2005年的第五十七屆紐倫堡發明展來說,台灣代表團得到七金、六銀、十銅,29件參賽作品中有23件得獎,得獎比例歷年最高,甚至比起日、韓都來得風光。

鴻海方程式 專利=獲利

不只是個人,大型科技企業更是台灣專利排行榜上的常勝軍。為了在激烈選角的國際科技舞台上,爭取粉墨亮相的機會,每年數十億規模的研發經費,已是必備的胭脂水粉。

喊出挑戰「兩兆」集團營收的電子一哥鴻海,就將「專利=獲利」的創新方程式,發揮得淋漓盡致。鴻海去年在台提出專利申請件數達到1886件,獲准則為1018件,連續第三年蟬聯台灣年度專利申請及獲准雙料冠軍。同時,鴻海去年EPS衝高至9.5元,集團市值達1.5兆,與台塑集團相提並論。

瀚宇彩晶轉投資的瀚斯寶麗(Hannspree),則衝進專利獲准排行榜第五名,靠的則是推陳出新的新式樣專利,多達284件。

近兩年來,彩晶為了銷售生產的小尺寸液晶螢幕,動了創意,取得美國迪斯尼與NBA(美國職籃)、NFL(美式足球)等運動組織授權,設計出一款款花樣炫目的液晶電視。一個個長得像薯條、漢堡、籃球、米老鼠等的電視機,更在2005年底,成為台灣唯一入選美國《TIME》(時代雜誌)的年度最酷創新發明。

發明人隱憂
精通創意,卻不懂生意

然而,就在各種光鮮統計數字背後,台灣卻也正面臨不小的「創新危機」:新發明商品化困難重重、專利重量不重質,迄今更是技術授權淨輸入大國。

「找不到人授權,怎麼賺錢?」去年以「毛毛蟲伸縮車」得到國家發明獎銀牌的梁發廣抱怨,伸縮車玩起來簡單又有趣,還可以鍛鍊身體不同部位的肌肉群,大人小孩都喜歡,但是,「沒有一家企業,願意跟我一起攜手開發上市。」

「我的魔術胸罩專利被人仿冒,官司一打六、七年,最後雖然勝訴,但法官判賠的金額,連付律師費都不夠,」發明人何榮華不服氣,到法院控告,前後花了100多萬找了律師事務所,期盼法官能給個公道。不過,在六年纏訟期間,仿冒品已經在市面上大賣特賣,損失難以估計。

以「汽車鋼圈商標固定結構器」拿下紐倫堡金牌的陳永全,得獎時非常高興,他心裡想這是個千載難逢的賺錢機會,因此決定不僅要在台灣申請專利,還要到美國、歐洲各國申辦,但是光第一年的專利申請費就要數十萬新台幣,還沒有量產賺錢,就先付出高額代價。

發明專利難以商品獲利

「台灣發明人,大部分精通創意,大部分也不懂生意,」智慧財產局長蔡練生分析,個人發明人創意可以天馬行空,但是真要談到錢、落實商品化,就難倒他們了。

蔡練生提出一個數字,「千分之三」,是台灣發明能夠成功上市的比例。

台大機械工程系教授黃秉鈞說,國際間發明能夠商品化成功的比例,大約是3%,台灣的落差將近十倍,就是有很大比例的發明人,都陷入「發明=獲利」的迷思中。

「若以量化數據,來做資源投入比較,創新的後半段商品化過程,應占80%,」擔任多家企業技術顧問的發明人葉忠福,為了給剛入門的發明人忠告,還在2005年出版了《創新管理:創意發明與專利保護實務》一書。

他強調,發明工作有趣、取得專利也不難,但在取得專利證書的那一刻起,真正的挑戰才開始:從商品設計、開模、備料、生產、量產、品質測試確認,到庫存、行銷、財務、資金調度、客服維修,每一個細項,都是進入創新後半段,必須面對的重要環節。

台灣專利競爭力
每年繳交權利金1400億

專利迷思,不只發生在單打獨鬥的個別發明人身上,企業也常迷惑其中。

有競爭力的優質專利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一項專利,不只能夠防禦外人侵權,更能授權予他人使用,並得到權利金。

根據經濟部統計,台灣企業所獲准核發的專利中,有授權他人收取權利金的,在千分之二至五間,與發明成功商品化比例相近,相當令人憂心。

質不如量的直接指標,就是台灣近年仍大規模引進外來技術。根據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鑑的統計,在2002年,台灣技術輸出僅新台幣112.6億元,但技術輸入支出為452.5億元,輸入是輸出的四倍,證明台灣仍是「技術輸入大國」,在創新上仍處於弱勢。

宏硈郈鴗H、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就對台灣產業研發結構相當憂心。他強調,台灣傳產、科技企業,每年要繳交給國際大廠的權利金相當驚人,多達1400億元,「這是智慧財產權的大幅逆差」。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對我國研發競爭力的貢獻與發展」調查,台灣的專利競爭力,不僅在七大工業國(G7)之後,甚至不如韓國。台灣少有「願景」式專利,多半是製程、元件改善,僅能做防禦之用,或只是外觀功能上的新型、新式樣設計,技術門檻低,被取代性相當高,在原創性上遠遠落後。

光碟與DRAM都繳權利金

以光碟片市場做為例子。台灣製造光碟片世界第一,市占率超過八成,年產值達新台幣2100億元,但各大廠都是跟飛利浦(Philips)要求授權。

為了每片光碟的授權金高低,飛利浦與台灣廠商關係始終緊張。企圖深化與製造廠的良性互動,出身光寶與世界先進、深知雙方利害的飛利浦知識產權及標準部總經理李俊杰,從今年1月開始推動「Veeza」光碟授權計畫:製造廠參與計畫就可以再得到44%的權利金降幅,相較於原本每片高達四成的授權成本,是一大福音。

另外,台灣是DRAM生產大國,常受現貨價格暴起暴跌之苦,但就算台灣製造大廠毛利極低,甚至賠錢出貨,每生產一組DRAM仍要繳交專利授權金0.045至0.06美元,給專利擁有者--德州儀器。

國際潮流
不創新,就被創新殖民

《經濟學人》專文分析,創新同時是矛與盾,新創企業可以憑創新一步登天,長期領先的市場霸主,也可以靠創新鞏固競爭優勢。

例如微軟為了穩坐軟體產業的龍頭寶座,不斷鼓勵有價值的創新與專利。在2005年,微軟獲得超過三千個專利數,但在1990年剛推出Window 3.0時,微軟僅僅擁有五個專利,十五年間成長高達六百倍。

有創意新貴,更要創意立國

創新企業之外,創意人的崛起,更是先進社會的新貌。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授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在2002年提出「創意新貴」(creative class)一詞:以創意營生、決定市場趨勢的一群人。

在美國,創意階級已經達到總就業人口的三成以上,在台灣雖然沒有正式的統計,但是「創意→創新→創業」,已經成為了尋找出路的關鍵。

根據中國大陸《新周刊》最新報導,全世界創意經濟產值,一天就達220億美元。《新周刊》因而喊出「創意立國」,期許目前以製造代工為主的大陸,提升位階。

而已經朝向創意經濟調整方向的台灣,已經看到量的成長,下一步就是質的提升。

是的,創意變黃金,台灣必須衝破那千分之三的魔咒。

(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本期《遠見》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andros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