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之光」的多元想像

Posted on 2007-03-27 08:55 何榮幸 閱讀(2993) 迴響(0)

 從王建民、林義傑、詹莊雙姝到周俊勳,愈來愈多「台灣之光」受到國人重視,但也引來是否過度浮濫溢美質疑。其實,「台灣之光」問題不在於數量多寡,而在於制度培養與雪中送炭。台灣固然不應自我膨脹,但也不必妄自菲薄。只要拓寬視野與多元想像,各領域「台灣之光」將會帶來更豐富的自我認同與昂然自信。   

 這幾年,「台灣之光」似乎多了起來。從屢奪大獎的國際名導李安開始,土生土長的台灣子弟逐漸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台灣之光」成為媒體與網路出現率最高的常用詞,甚至開始出現「過度浮濫」、「自我膨脹」的聲音。 

 然而,王建民榮登大聯盟勝投王、郭泓志復出令人驚豔、林義傑完成人類史上首度橫越撒哈拉沙漠壯舉、詹莊雙姝拿下澳洲網球公開賽亞軍、周俊勳勇奪LG大賽世界棋王,確實都是值得肯定的特殊成就。一件件好消息傳回國內,不但國人與有榮焉,更振奮了無數「有為者亦若是」的年輕心靈。 

  沒錯,在世界大國眼中,上述榮耀恐怕只是九牛一毛、無足掛齒,台灣沒有必要沾沾自喜、自我膨脹;但小國想要突圍而出,本就應該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光發亮,進而增加國際能見度、提升自我認同。就此而言,「台灣之光」其實沒有過於浮濫的問題,台灣更不應缺乏自信、妄自菲薄。 

  「台灣之光」現象的真正問題,在於這些台灣子弟如此爭氣,但台灣政經情勢卻虛耗空轉、各領域缺乏健全制度、社會各界只會錦上添花,以及漠視非主流領域的「台灣之光」。  

  當一個個「台灣之光」在國際舞台出人頭地之際,台灣內部政黨惡鬥、相互毀滅的困局卻彷彿永無止境,國家競爭力停滯不前,形成巨大反諷。而當社會長期陷入兩極撕裂的苦悶焦慮時,一個個「台灣之光」自然而然成為社會抒解鬱悶的重要出口,這才是「台灣之光」現象的社會文化深層背景。  

  此外,除了極少數「台灣之光」是在台灣制度培養下冒出頭,大多數「台灣之光」都是經過國外「加工」、「升級」才發光發亮。在各領域缺乏健全制度下,這些台灣子弟能夠奮鬥不懈、願意飲水思源,實在已屬難能可貴。某種程度上,這些「台灣之光」不但沒有被過度美化,反而是我們沾了他們的光。 

  社會各界缺乏雪中送炭、只會錦上添花,也是「台灣之光」現象值得反思之處。很多「台灣之光」還在努力打拼時,主流媒體根本不屑一顧,社會各界也吝於捐輸;等到他們揚名立萬後,媒體與各界才來一窩蜂溢美吹捧,但已錯過他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刻。這些「台灣之光」心中,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最後,媒體與各界過度重視主流領域、長期漠視非主流領域的「台灣之光」,則已明顯造成視野偏狹與失衡。熱門領域的大聯盟球星王建民,簡直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冷門領域如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許芳宜,卻只有在回台公演時才能獲得部份媒體青睞。這毋寧是「台灣之光」現象中,另一個值得深思的重要課題。     

延伸閱讀:被忽視的「台灣之光」

            他已經跑了4200公里

                        詹詠然與李遠哲

                        典藏王建民四帖 
 

引用:http://editorland.chinatimes.com/ho/archive/2007/03/27/3418.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andros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