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昇的意見]馬謝重視教育嗎?

教育,才是台灣有今天成就的重點

人才是台灣最重的基石

知識更是台灣未來唯一的出路!!!

=======================

中國時報 2008.03.12 
知識與國富論(書摘)
作者大衛.瓦爾許(David Warsh)

〈書摘一〉故事緣起:一篇革命性的論文

一九九○年十月,當芝加哥大學卅六歲的經濟學家羅默(Paul Romer)在一種主流的經濟學期刊中發表他的經濟成長數理模型之後,知識的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knowledge)才成為眾人焦點,這已經比這種觀念非正式的出現足足過了二百年之久。

論文的名稱是:《內生的科技變革》(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其中的一個句子使得經濟學觀念產生重大的轉變:「做為投入的科技……其特性既不是一種傳統的財貨也不是一種公共財(public good);它是獨享財(nonrival good)。」

在政府提供的「公共」(public)財與市場參與者提供的「私有」(private)財的對比之外,這句話增加了第二種對比,也就是「獨享財」(rival goods)與「共享財」(nonrival goods)——由於形體的關係,任何財貨可以大致分為獨自享有的財貨(一個霜淇淋、一棟房屋、一份工作、一張政府債券),或是能同時提供給無數人分享的財貨(聖經、語言、微積分、腳踏車的基本設計)。無可避免的是大多數財貨都兼具這二種性質,而且在這二種極端中存有無限多很有趣的可能性。

設計師的新時裝、電腦中的作業系統、爵士音樂會、披頭四的唱片、電腦晶片的新設計、通訊衛星的加密訊號、人類的染色體圖譜、新藥的分子結構、汽車上貼的「內有嬰兒」貼紙、你現在讀的這本書……,以上這些都是共享財,因為這些東西都可以被複製,然後供無數人同時分享與使用。其中大多數也具有部分「排他性」(excludable),代表在某種程度上要使用這些財貨可以受到控制,至少原則上如此。

獨享財是「物體」(objects),共享財是「概念」(ideas)。羅默將日常生活碰到的經濟觀念賦予新的角色——像是商業機密、秘方、商標、規則系統、生產方法、專利權、科學法則、設計、地圖、食譜、生產程序、商業手法、版權、非法的複製品;整體而言,也就是「知識」的經濟學。他為產生「新」概念的誘因與維持「現有」知識的有效分配與使用的誘因之間的對峙指出一條明路——也就是我們所稱的智慧財產

管理這兩端之間的對峙——進一步加強知識的成長,同時確保其效益會被廣泛的分享——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其重要性不亞於貨幣或財政政策。如果創造新概念誘因的複雜體系發展不良,社會就會缺乏整體的進展(其中最嚴重的是貧窮階級)。同樣的,如果這些誘因毫無節制或過度集中於少數人的手中,也會產生類似的不利後果。

抓住這個觀念,你就可以瞭解這本書的重點所在。

〈書摘二〉知識經濟學所帶來的訊息

從十四世紀葡萄牙人率先拓展至西非沿岸,為哥倫布、麥哲倫等人的成就奠定基礎起,各國政府已經瞭解補貼知識的創造與散播、支持有用的藝術、延長教育、保護智慧財產、促進自由貿易等措施的重要。不論是微積分、高等學院(grandes ecoles)乃至於公立學校,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都大大刺激了學習。至十九世紀,德國的大學為科學的完善設定了全球標準,也因此使得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工業國家。

經濟學家的概念一旦獲得普遍的接受,就會產生極大的力量。在新成長理論首次出現的二十年後,德國總理施洛德(Gerhard Schroeder)於二○○四年初讓人意外的宣布,德國央行將出售大部分的黃金準備,並且將資金投資於德國的大學;法國央行稍後也迅速跟進。隔年英國政府對於能成功開發瘧疾疫苗的業者提供一份極為優渥的合約,優渥程度不亞於當年懸賞航海時找出經緯度的可靠工具。在印度與中國的大學體系裡,其培訓工程師與博士的速度只能以猛烈來形容,同時他們正在積極思考如何改進他們的大學,使其水準也能夠達到足以吸引外國學生的地步。

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趨勢正在開始當中。歐洲國家、日本、中國、印度、美國,以及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緊張程度將持續升高。由於更多各具特色的「配角」國家——斯堪地那維亞與東歐國家、巴西、俄羅斯、澳洲、土耳其——的出現,使得情況更複雜許多。民主化的工業國家面對的成長挑戰與過去三十年來的議題——減稅與折舊備抵沒什麼關係。相反的,未來數十年最重要的後設概念(meta-ideas)將與在快速變化的國際分工中如何進行選擇有關。今天的目標是市場專業化與全球化,而不是殖民化,環環相扣的制度——經濟、法律、政治重要性超過以往的任何時期。其實從十九世紀中期起,此種競賽已經開始隱約成形。

各個國家在這場全球競爭中會有什麼樣的表現?拋開高度情緒化的因素,包括殖民主義的破壞與掠奪、二十世紀悲劇性的戰爭、緩慢但肯定有所進展的人權,我們能清楚看到那些過去表現最好的國家正是那些在基本的教育上有所耕耘的國家。從美國就相當明顯的可以看出,由於對大部分公民的推廣教育與訓練,美國建立的工業化勞工隊伍已經成為一批效率極高的後工業工作團隊(postindustrial powerhouse)。

但是,將大量的孩子們送進大學學會疏離感與街頭文化,讓他們畢業後難以融入經濟體系,很明顯是絕對不夠的。高等教育必須與市場訊號相連結,而且這些訊號應該以某種學生能夠瞭解與接受的鬆散方式傳達給學生。歐洲部分地區的經濟衰退,可能有部分原因來自一九六八年以後大幅擴張教育機會,但是並未想到這些人要去哪裡就業。在快速全球化的時代裡,這正是管理一個國家經濟的一部分挑戰所在。這代表必須更注意經濟前進的方向,並且對那些需要更多教育與訓練的人提供擔保、見習以及各種類型的訓練與考試、政府公職機會等等。在所有的教育政策中,提前於兒童時期進行干預可能是成效最好的,因為這麼做可以使下一代做好公民的準備,以免到最後成為反政府的異議份子或監牢裡的犯人。

自亞當斯密開始,我們已經取得巨大進展,這位經濟學家貢獻的可能是第一個後設概念,也就是經濟成長需要的是「和平、低稅負,與一個可以容忍的司法管理。」就基本概念而言,這不失為一種良好的處方,不過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瞭解已經比當時複雜的多。最近的一個發現是在一個快速「靠攏的」全球經濟中,資本大體上會自行處理本身的問題(偶爾需要中央銀行輕推一把),但是人力與科技資源就需要政府一定程度的積極管理。

從「內生的科技變革」浮現一個不可逃避的結論,亦即科技政策的必要性。政府的科學部門主管與教育部長過去似乎無法與央行總裁、財政部長,甚至貿易談判代表平起平坐,但是科技、訓練,以及教育政策最後將被全世界所有國家視為政府必要與合法的責任,其重要性將與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不相上下。

這就是新的成長經濟學所帶來的訊息。務必要改革專利權制度。重新談判國際智慧財產權的管理制度,而且要從讓貧窮國家能使用知識的角度出發,此等知識本身已經讓西方國家獲得許多次的回饋。重新考慮使知識出現的制度,目的是使這些制度更有效率——除了資本市場、私人基金會、政府機構之外,還有其他有效配置的機制,同時要盡一切努力在新的產業中大膽創新。

=================

中國時報 2008.03.12 
好一本經濟學演進的故事書!〈導讀〉
吳惠林

這是一本故事書,主角是一個人,以及他的一篇學術文章。不過,更廣泛地說,作者其實藉由這個主角和這篇論文講述當代經濟學的發展和演化的故事,時間涵蓋兩百多年,著重的是二十世紀末和二十一世紀,重點在「經濟成長」、「知識」、「科技」這些名詞及其內涵的變化,而且引申出「政府政策」的角色該如何扮演,其終極目標還是在於如何促進全人類的「福祉」。其間涉及地區間、國家間、行業間,以及職業間的諸類結構性演變,可說異常龐雜。

這本書的主角名叫保羅.羅默(Paul Romer),他的論文於一九九○年十月刊在著名的主流經濟學術期刊《政治經濟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篇名叫〈內生的科技變革〉(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這篇文章是「經濟成長理論」的一個分水嶺,產生了一種革命性的變革。

知識經濟學崛起

羅默可說出身自芝加哥大學經濟研究所,但他的理論與芝加哥學派卻有扞格,特別在「政府干預」這個關鍵點上,這點也是所謂的「淡水學派」(主張政府不應干預)和「鹽水學派」(主張干預)最主要的差異。自一九三○年代凱因斯理論興起,從此以後「政府精密調節經濟」就廣受歡迎並被認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所得政策、產業政策等紛紛出籠。

羅默的「內生技術」之理論基礎就是「知識具共享性」。對於人力和科技資源所發揮出的創意、創新,必須有政府在教育、訓練和科技政策上擔任「一定程度的積極管理」角色。於是原本似乎永遠也無法與央行總裁、財政部長,甚至貿易談判代表平起平坐的科學部門主管與教育部長,由於科技、訓練,以及教育政策將被全世界所有國家視為政府必要與合法的責任,其重要性與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不相上下,而要善加執行這些政策的難度甚至更高,所以這兩個部會首長的地位乃水漲船高,特別在知識經濟興起,電腦科技日新月異,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二十一世紀,將更為明顯。

稀少性和生產要素產生破天荒變革

在經濟理論上,「內生技術變革」所表達的是「報酬遞增」或「生產力向上」的情況,壟斷性競爭市場也取代完全競爭市場,於是「稀少性」這種經濟學一直以來的假設將被「富足性」取代,而過去二百多年來經濟分析的土地、資本、勞力三大基本投入要素也被「人、概念、東西」取而代之。為了明確表明此種變革,就必須以高深數理模式來呈現,經濟學數理化的境界乃更見提升。

我們知道,經濟學之所以在一九六八年被瑞典中央銀行出資列在每年頒發的「諾貝爾獎」行列,係因經濟學在社會科學中「數理化」程度最深,且可用計量方法來實證。這條數理化之路始自馬夏爾(A.Marshall),迄薩繆爾遜(P.A. Samuelson,一九七○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才備妥工具而發揚光大,而經濟體系可用數理模式表明,政府可用政策「精密調節」(fine-turning)經濟景氣,乃至提高經濟成長,開發中國家和落後國家也可依樣畫葫蘆,或許貧富間差異得以縮小,貧窮得以消除,乃至世界大同可以達成!

瓦爾許的這本巨著就是講述成長理論和經濟學演化的故事,他以記者的寫作功力很精彩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俗話說「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無論是經濟學圈內人或門外漢,都可以受益。誠如作者所言,一些讀者可能偏好跳過這本書的背景部分,直接閱讀各種指南或剛剛開始出現的教科書,但這將因此種倉促而錯過一個好故事。或者讀者們先看過我這篇讀後感和本書的前言、導論和結語後,就會有一窺全書的興趣。

(本文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

一綱一本 杜正勝:死路一條
更新日期:2008/03/11 07:50 記者林玉文後龍報導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在辯論會中宣示,教育政策將採一綱一本;教育部長杜正勝昨天強力反批,一元化將是「死路一條」,不可能改善補習的陋習,只會讓台灣學子更缺乏國際競爭力。


馬、謝辯論會中,馬英九批杜正勝只懂得搞「正名」,杜正勝強烈反擊馬英九對教育外行,「正名」只是教育政策的一環,認為馬對多元、國際化的教育成果一無所知。


教育部長杜正勝帶領隊「海洋節能健康自行車隊」,昨天抵達後龍鎮同光國小訪視,52名師生熱情歡迎。


自行車隊因雨遲到半小時,杜正勝一出現,縣長劉政鴻、校長陳櫻元和師生鼓掌歡迎。杜正勝稱讚學校環境優美,DIY彩繪的教學步道有創意,社團豐富,直笛、陶笛、跳繩教學落實教育多元化。


劉政鴻感謝杜正勝近年補助苗栗縣6億元經費,改建老舊校舍;陳櫻元反映少子化對偏遠學校面臨被裁併的憂慮,而電腦資訊設備也待充實。杜正勝表示,會儘量協助。


杜正勝批馬英九不懂教育。他說,教育部推動國際化、多元化,台灣學子在國際數學、科學競賽成績優異,依據2007、2008年世界經濟論壇指出,台灣初級、高級教育排第6、第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andros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