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不是該去掉什麼! 關鍵是該吸收什麼!]
請支持 [世界公民運動]
==================
•台灣沒獨立嗎?「台獨階段性任務早已完成,台灣現在沒有台獨的問題」
•扁:故宮以中國為中心,令人望而卻步...
•支持拆銅像!而且立下制度:政治人物,永不得再立銅像!
• 中如攻台將造成全球晶片供應瓦解:這才是台灣新的[戰略地位]
======================================
[世界公民運動宣言]
我們每天看到媒體上的各式報導,是不是會感到有些煩心跟反感,
難道我們每天應該看到跟聽到的,就只有這些嗎?
我擔心這些媒體的報導,會不會太過『近視』
只能看見台灣這個蕞爾小島跟海峽對岸的大陸
我更懷疑這些媒體的報導,會不會都是『色盲』
眼中只有紅色,藍色跟綠色三種顏色
其實,世界很大,我們難道不能打開一扇窗 看看外面的世界嗎?
如果只看到台灣跟中國,那台灣當然是『邊陲』囉!!
其實地球上的每一個地方,都是世界的中心 不是嗎?
這世界五彩繽紛,用紅綠藍(RGB)三色 可以融合成無窮無盡的顏色
但是如果這三種顏色,各自割裂,無法融合,
那麼我們就只有這三種顏色,不是很遺憾嗎?
其實,媒體不需要每天都只是在報導政治人物
或者是藝人的八卦或口水,更不需要短視跟色盲
這樣就是我們這個社會,向下沉淪的力量。
[李東昇的呼籲]
幫台灣找到定位,幫台灣找回信心 必須要靠我們自己
我想呼籲所有有志之士,共同支持
從我們自身做起,邀集所有知識工作者一起響應
1. 不近視(不會眼光只看到台灣跟中國)
能用全球觀、觀全球、開闊視野、拉大格局
2. 不色盲(不會眼中只有藍綠或紅色)
能揚棄狹隘的政治色彩,專心於『生活方式』的改變
3. 採行具體行動接觸國際人士與事務
運用網際網路,提升語言能力,
提升實際看到接觸到全球的資訊,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自信與經驗
4. 將台灣行銷出去
讓台灣Taiwan 定位成 Taiwan: Tie the World as One
把台灣變成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心, 把台灣變成聯繫世界的樞紐
『全球觀(國際觀) vs 在地化(本土化)』
=====
其實,不管你喜不喜歡,地球上某個不知名的角落所發生的事
都正在影響你現在每天的生活
====
而你也許根本就不了解你每天生活的週遭
=====
全球化不是『單中心化』或『美國化』或『中國化』
本土化不是『民族意識』或『去中國化』
國際化不是學好英文,或做一個英文版的網頁跟型錄就好
在地化不是寫上『孫悟空到此一遊』,然後拍些照片就好
以為美國每個地方都一樣,不知道紐約跟LA是不同的世界
=====
我在美國看電視的時候,往往感到一種『我是外星人』的感覺
當其他人看到某個廣告,都笑的超誇張的時候,我完全搞不懂
好笑的是什麼?那上面所有『字』我都懂啊!!!
我在大陸看中央電視台的時候,也覺得『在大陸,我是外星人』
=====
多年前當我去了宜蘭去拜訪一個朋友, 他們第一次帶我到東山河
我從到他們口中第一次聽到『社區意識』的時候
我才知道,『在台灣,我也是外星人』
=================================
讓我們從兩則舊聞談起
=============================
教育部長杜正勝今天(2005.11.19)表示,他現在常常強調「本土化」,是不自然、不正常的,本土化教育本來就該融入教材,希望未來的教育部長不必再強調。
杜正勝上午在國父紀念館專題演講「教育發展新挑戰」時指出,國家定位應在課本裡說清楚,若講不清楚,是很悲哀的事;各國教育均是「由近而遠、由親而疏」,以本土為出發點的教育,更是天經地義。
他強調,教育就是從孩子的生活環境出發,以台灣為主體的教育「就像是呼吸空氣一樣自然」。而現在他常常在講的本土化教育,其實是不正常的,希望本土概念早日融入教材,未來的教育部長,可以不用再強調本土教育。
====================================
[轉載 Cheers雜誌 :消失與崛起的工作]
而且「核心」的內涵,並不等同於「留守不動」,剛好相反,「移動 」(mobility)將成為人人必備的能力。
所謂愈來愈「核心化」的總部,事實上就是一個人員不斷 “travel”(出差)的環境。童文池舉例,明基內部參與人力資源事務的員工接近90人,但是被他定義為“corporate” (企業總部)層級的,只有22人。這些人的工作就是主導文化 、策略面的公司政策,到各地去跟現場員工溝通。
鮑惠明有同樣的看法。他對一個「國際化經理人」的定義是: “Anytime we equip to move,”(隨時都準備好要出發)他笑著說。鮑惠明有個衣箱 ,永遠放好幾套預備的衣服,一拎就可以上飛機。早上出發 ,中午就在對岸工作。他稱這樣的工作型態叫「一卡皮箱趴趴走」。
============================================
全球化 與 在地化 是衝突牴觸的嗎?
============================================
請先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如果請你 指出一張方形或圓形甚至任何形狀的紙張的
『中心點』就算有些困難,但是大概你都可以看得出來
=====
簡單的說,『一個有限的平面上必然有一個中心點』
=====
現在如果請你指出地球儀上中心點,你認為是哪裡?
=====
『答案是:球面上的每一個點,都是中心點』
=====
這樣的結果,你認為理所當然嗎?
這樣的差別正是 全球化 與 本土化 爭議的解答
======================================
當我們站在地球上,看著週遭的事物,例如站在台北的街頭
你也許正站在101大樓的廣場前,你也許會認為
你所在的宇宙,是一塊有限的平面上,所以你會認為
這塊有限的平面上,必然有一個『中心點』
例如『廣場的中心點』『台北的中心點』甚至
『台灣的地理中心點』…
但是如果你搭乘直升機從廣場起飛,飛到一定高度,
你會發現,那個『有限』的界線似乎消失到地平線下了
當你往前飛的時候,你會發現永遠到不了盡頭!!!
你會開始了解,也許你還不知道,那個『中心點』在哪裡
幾千年前
當我們的祖先登上高山或航向海洋就已經了解了!!!
=====
但是接受我們生活在一個『球上』這個事實,簡直嚇壞無數人
=====
直到數百年前,人類社會才能真正接受這一點
===================================
所以你是用哪一種觀點看待你正面對的世界
你能只用一種觀點嗎??不能
我們所需的四種視野:
微觀(micro view 需要放大鏡,顯微鏡等),
近觀(close view 需要集中視線 約30cm),
遠觀(open view 需要觀看全部 約3M),
巨觀(macro view 需要眺望,望遠鏡,地圖)
我在不同的時刻,可能同時需要四種中的數種視野
如果我們只有少數的視野,例如缺乏微觀或巨觀視野
只能看見舉目所見的事物,當然不行
但是如果你一直戴著雙筒望眼鏡,也是無法過生活
======================================
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
其實,不管你喜不喜歡,地球上某個不知名的角落所發生的事
都正在影響你現在每天的生活
====
當墨西哥灣上的颶風吹向紐奧良,你每天加油的的錢就漲了
幾百塊,你發現你開的車可能是日本車,但是其中一個在
『烏托邦』生產的電池接頭有問題,你的車可能被迫回廠更換
而西伯利亞的鳥類得了H5N1禽流感也有可能讓你吃不到香雞堡
只好回家看韓劇,一邊喝著美國牌子越南生產的『嗚嗚』可樂
以上內純屬虛構但是卻是如此真實
=====
但是你要用哪一種心態來看待,來自全球的事物
1. 我要愛用國貨,拒絕舶來品
2. 外國月亮一定比較圓,遠來和尚比較會念經
3. 這東西雖好,但是比不上祖國的東西更好
我想都不是吧!
我們有自信嗎?我們願意平等尊重去看待嗎?
=======================================
我們當然必須了解跟熱愛我們所在的這塊土地
如果我的朋友,現在去大陸工作
我也一定告訴他,必須了解跟熱愛那塊土地
====
當我們到了異鄉,就要把他鄉當故鄉
====
這就是『本土化』或『在地化』的意涵
====
至於為什麼要了解世界不同的地方
因為我們已經不可能跟前人一樣
一輩子老死在故鄉
=====
世界上的每個地方,都可能是我的故鄉
=====
多年前在一個僑委會的座談會上,我也是與談人
記得主持會議的是當時的副主委 洪冬桂女士
我就提出『新僑胞』的定義
我說『我弟弟可能變成僑胞,因為它可能去泰國工作』
他是未來的僑胞,後來果然我弟弟去了泰國一段時間
『我兒子可能也是僑胞,他可能去SanJose工作』
每一個人民,都可能是僑胞,我們不需要分老僑跟新僑
而是把全國人都當成『新僑胞』或『準僑胞』
我們應該做的是『做好準備』當他們還在國內
或者還是學生的時候,就該做好『僑教』
======
其實,並不一定要真的移民或到國外工作
透過網際網路跟旅遊或媒體,我們每天都在不停的吸收
來自這個地球上不同地方傳來的訊息
======
關鍵在於,你用什麼態度來看這個訊息
如果了解『答案是:球面上的每一個點,都是中心點』
那麼,地球上每個地方,都是平等的
沒有哪堿O中心,沒有哪堿O故鄉
=====
你現在在哪裡生活,就用心在地的去體察跟了解
=====
反之,也不要貶抑世界上任何其他的生活方式
胡適講過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我想這也是五四運動的
中心思想之一『坐轎子的人,沒有資格嘲笑坐汽車的人沒有文化』
因為轎子跟汽車,是不同的文化(我們現在當然不會
但是將近百年前的人們,可不是這麼想,胡適才會這麼說)
==============================
那麼對於『全球化 與 在地化 是衝突牴觸的嗎?』
的這個問題,其實已經很清楚了
全球化與在地化(本土化)根本是一體的兩面
其實就是『Glocalization』全球在地化
=====
唯有『尊重差異 , 創造差異』才是唯一的出路
=====
能尊重多元,自在自信的觀全球
也能尊重在地,用心熱愛所在的這塊土地
台灣人在上海, 當然要比在地人更熱愛上海
北京人在紐約, 當然要比紐約客更用心了解紐約
台灣人在台灣,當然更要用心熱愛這塊土地
台灣人在台灣,當然也要平等尊重全球的每個角落
再說一次
=====
不要讓全球化或本土化成為『偏見與傲慢』的藉口
====================================
唯有『尊重差異 , 創造差異』才是唯一的出路
====================================
『多元與一元的差別』
====================================
若說台灣是亞洲最開放多元的地方,可能很多人有意見
但是若說台灣是亞洲最亂的地方,可能也有很多人會認同
=====
不過如果說『亂』是台灣最重要的寶貝,
=====
恐怕所有人都很難接受吧!!!
如果再進一步說
=====
『台灣的特色就是沒有自己的特色』
=====
恐怕瓶瓶罐罐都要丟過來了
============================
但是不管我說些什麼,我都不必擔心,會不會被抓起來
因為我在台灣, 這正是台灣開放多元的證據
============================
但是當我進一步說明
=====
為何『亂』是台灣最重要的寶貝,
因為沒有任何人可以領導台灣, 只有台灣能領導任何人
=====而=====
『台灣的特色就是沒有自己的特色』
因為台灣就像『豆腐』,本身沒有味道
=====
但是不管甜的鹹的酸的辣的都能配合
不管川式港式台菜還是江浙菜,都能入味
因為台灣是真正尊重多元差異的地方
=====
也許有些人會開始覺得似乎有些道理
也許有人說,那是因為我是『紅外線俱樂部』的成員
(宏皏~連線,就是曾經接受過宏痐憭え~禮的成員)
所以會認為『亂』是台灣最重要的寶貝
因為在宏痐j家都知道
=====
『變』是宏眥艉@的不變
=====
為何 『多元』會跟『變』『亂』畫上等號
該怎麼面對『多元』跟『變』『亂』
===============================
多元的基礎是『尊重』簡單的講
就是 我『尊重』你跟我的不同
=====
因為『尊重』, 所以我無法阻止你有不同的想法
甚至我無法阻止你否定我的想法
=====
比方說
好像一張合照相片中,每個人都或站或坐,看向不同的地方
對於習慣拍照時所有人都排排站一起看著鏡頭的人來說
這樣的一張照片,「怪怪的」,「似乎很亂」
但是隱約之中似乎看到一些「好像也蠻有意思的」
=====
『亂』通常意味著「沒有秩序」或「不能掌握」
好比當加州朋友,看著台灣人,自在的穿梭過馬路
簡直如同西班牙鬥牛士一樣的輕鬆自在瀟灑神勇,
而路上的鐵牛,鐵狼跟鐵馬同樣瀟灑呼嘯貼身而過
看在仍然留在對街的加洲朋友眼中,這就是『亂』
但是對於只好又穿過車流來帶人的台灣人來說
這並不『亂』,臺灣人跟車的安全距離是10公分
在加州可能是100公分,所以關鍵是「能否掌握」
=====
當這對友人一起到士林夜市吃生炒花枝的時候
看著老闆高速的揮動大大的鐵鏟,迅速將花枝,佐料,湯汁
輕鬆勾入鐵鍋,完全掌握恰當的分量,順序,時間跟火侯,
透過熊熊的爐火,老闆一邊炒著,一面還能招呼客人
也許你覺得不可思議,但是老闆說,那是他每天的生活
但是我們只是會讚賞老闆的神乎其技,不會覺得『亂』
因為你不需要去生炒花枝,因為你「不需要掌握」
=====
坦白說,我剛開始接觸各種不同國家的料理的時候
(在台灣,滿街都是)泰國酸辣湯我簡直嚇死了
印度咖哩也讓我吃足苦頭,更不必說義大利起司了
但是慢慢的習慣之後,就能甘之如飴
相反的臭豆腐或麻辣夫妻肺片我們吃的順口,但是
有次有對外國夫婦就當場要求換座位遠離我一點
當我的清蒸臭豆腐上桌的時候
當然到今天為止,我還是不敢吃「胖胖的蟲蟲」
但是,我們已經學會用一種「開放與尊重」態度來面對
=====
因為我們慢慢學會『不需要掌握』
============================
對於未知的恐懼,才是我們的敵人
============================
我們習慣把不知道,不習慣,不了解的
說成是妖魔鬼怪,也把不認識的外國人
用『番』『蠻』『洋鬼子』等負面的名詞
====
我們台灣戰後嬰兒潮前後的這幾代人
也因為長期從戰亂與物資貧乏中活過來
對於這個世界,有著高度的不信任感
『要掌握 Get Control』就成為最重要的工作
所以習慣於『秩序』也被『習慣』所侷限
====
我也一度對台灣的年輕人的態度跟生活方式
感到失望與害怕,說的清楚一點,我就是那個
必須也去上線玩多人互動遊戲,以便能跟我兒子溝通
免得就算站在他們身後看著螢幕,還是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的老爸
但是慢慢的這種努力有了回饋
我慢慢的不害怕了,在過了四十歲後
我才開始學習,如何『不需要掌握』
也才慢慢了解,台灣這一代年輕人的力量
====
他們是不能被掌握的的一代,
台灣是沒有任何人能掌握的
為何『亂』是台灣最重要的寶貝,
因為沒有任何人可以領導台灣
只有台灣能領導任何人
=====
看到今天韓國的成功,很多人就以為『韓國模式』
很了不起,在全球一片不景氣中,逆勢上漲,
但是稍有遠見的人都會想起『日本第一』,
想起幾年前日本的成功,簡直是全世界的表率,
但是現在日本經濟卻像落水狗才剛爬上岸!
再往前回想當年的泰國,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
不也曾經都是像今天的韓國一樣的
高速經濟成長與欣欣向榮,為何如此,
=====
那是因為他們成功的因素也是他們可能失敗的因素,
=====
他們的成功都建築在幾千萬人或幾億人,乃至幾十億人
都由少數幾十人或一人作決定,當然這樣的『一元』領導有效率,
當然通常他(他們)英明睿智,通常能作出正確的決定就好,
但是萬一他錯了,三五年後發現時,已經國家都走下坡了,
=====
所以台灣是亞洲唯一多元成長的經濟體,
唯一不是由少數人『一元』領導的經濟政策,
沒有任何人說了算,沒有人能『掌握』台灣
任何人,任何政黨,都必須遵從大多數人及
市場的法則的決定,是大多數人的意識來決定
==================================
所以『台灣的亂,才是保障台灣長治久安的基石』,
==================================
而台灣不僅對內是多元的,對外也是多元的
====
因為正處於全世界最繁忙的航道中心點
台灣是亞洲最開放多元的社會
四百年前,荷蘭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
日本人,法國人,中國人,後來包括美國人,俄國人
當然更早以前,八千年前開始有南島族的原住民
以及隨後來到的平埔族,漳泉移民,客家人到國民政府
來自這個地球不同角落的人,
陸續跟這塊土地都有很多的接觸
不論他們怎麼對待台灣這塊土地
台灣永遠張開雙臂歡迎他
即令迎面而來的是一把銳利的鎗尖
這塊土地還是用溫熱的心臟來相迎
====
如果你有機會到基隆二沙灣砲台走走
記得到山腳下靠海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