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東昇的意見]這是我篇篇必讀的優質部落格!

言之有物,精采務實,敘事論理,理性開闊

我不多說,請大家自己看

福爾摩沙政經評論

http://formosan-voices.blogspot.com/

(ps 記得將 檢視 編碼 改為 UTF-8)

福爾摩沙政經評論

FORMOSAN POLITICAL ECONOMY REVIEW ~ 台灣人的部落格, 知識性的宏觀視野,針砭海洋台灣的政治經濟議題

=============================

本文所有文章皆 引用自: http://formosan-voices.blogspot.com/

引用最新消息跟大家分享:

與林濁水談經濟 (一): 國際依賴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1-07-2006

 

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先生去年十二月七日出版新書「共同體:世界圖像下的台灣」後,陸續發表西進中國看法,包括自由廣場三篇論述:「對美依賴大於對中依賴敬答黃天麟先生」﹝十二月二十三日﹞; 積極管理不如技術創新」﹝十二月二十九日﹞;以及「三個錯誤的刻板印象」﹝一月五日﹞。這些論述觸及國際依賴,台北觀點,以及積極管理等爭議,爰為文一一就教。

林濁水先生從美、台、中三角產業鏈架構國際依賴,並認為台灣「對美的依賴絕非對中依賴所可比擬」。其實,這個觀點並無完整的 風險內涵,意義不大,且恐會不當地合理化當前政府遮遮掩掩的「蘇修路線」。

美國在三角產業鍊上游,佔全球GDP約五分之一,是創新技術供應國,也是最大消費國。美國景氣起落自然會波及全球各個經濟體,這是國際「總體經濟風險」,短期內雖會帶來景氣循環波動,但長期不會折損台灣的「潛在經濟成長率」。

例如,民進黨剛執政不久,美國高科技產業泡沫化,納斯達克股票指數由 2000年三月最高約5,200點崩落至2002年九月底的1,140點,導致台灣經濟在2001年嚴重衰退2.2%。台灣受創甚深,即因美、台是該產業鏈內的密切夥伴。惟一旦美國景氣復甦,台灣經濟隨即好轉。因此,台對美的經濟依賴實不足慮。

反之,在三角產業鏈另一邊,台灣和中國的依賴關係,則潛藏下列複雜風險:

一、資源排擠 這是指台灣資源分配演變成在配合中國發展需要,而陷入筆者在「與洪奇昌談經濟」一文所提及的「台灣經濟發展中國化」危機。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台、中產業鍊的建立雖有利的一面 ,但也有社會機會成本面。過去十五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一路下滑,請問該產業鏈的淨利得在哪?

二、創新毀滅失衡 ─ 這是指上述資源排擠會進一步導致台灣技術創新趨緩,同時既有技術輸出或被中國模仿等速度過快,以致形成熊彼得式創新毀滅循環失衡。若然,台灣領先中國的技術差距將縮短,但落後美、日等國的差距將擴大,進而使台灣對外貿易條件惡化,嚴重阻滯國民所得成長。

三、貿易戰 這是指中國若發動抵制台海雙邊貿易,是有可能重創台灣,畢竟台灣出口貿易已逾四成集中於中國。

至於中國經由策動台商影響台灣政局等政治面風險,更是正在進行式。林濁水先生的三角產業鏈國際依賴觀,若能考量以上政經風險,將會比較完整,否則,的確與所謂的「台北主流觀點」同樣存有嚴重的策略盲點,無法阻止台灣長期「潛在經濟成長率」再探新低。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


與洪奇昌談經濟

 

『今天根本的挑戰並不是全球化,而是如何迎戰中國熱,以掙脫「台灣經濟發展中國化」的危機。台灣經濟的泉源,不是中國,而是存在於浩翰無垠的創新觀念領域。當「台灣」成為創新的代名詞時,全球市場自然為之敞開。』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2-21-2006; 自由時報, 12-25-2006

<相關評論> 1, 2

台商投資中國設定四十%上限迭起爭議,七月經續會結束後才暫止息,但十一月外資凱雷集團擬收購台灣封測廠日月光消息批露後,親中媒體旋又捲起鼓舞西進浪潮,而民進黨前新潮流要員、不分區立委洪奇昌先生亦如斯響應,在中國時報刊登「在國際經濟
長河裡」一文,建議放寬投資中國上限,筆者特為文請益。


洪文謂:台灣經濟的根本挑戰乃源自於全球化的競爭。其實,全球化一值是台灣戰後以來遵循的經濟路線,早就融入台商企業經營的思考平台,台灣島上需要保護的產業已經很少。今天根本的挑戰並不是全球化,而是如何迎戰中國熱,以掙脫「台灣經濟發展中國化」的危機。

在台海双邊語言相通下,資本和技術無節制的源源西進,是可能促使台、中成為一個以中國生產要素結構為經濟活動主導核心的單一經濟體。屆時,台灣產業比較利益範圍,將不再定位於其自身的生產要素結構,而是受制於規模絕對大的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此即「台灣經濟發展中國化」。廣大的台灣人民,無論居住南或北,都將因「台灣薪資中國化」而被拉下生活水準。當前人民薪資成長停滯,中產階級萎縮,墜入貧窮線人口逐漸增加,即是「台灣經濟發展中國化」現象,唯一的受惠者只是資本家。

洪文謂:「香港、日本、和韓國具體地改變經濟策略,將中國的經濟泉源引道至他們國內,為他們的經濟找到了新動能。如果我們的政策繼續遲疑下去,那麼台灣經濟的機會之窗將完全關閉。」此一論述過度跳躍,不僅缺乏實證,恐怕也不知所云。

日本才掙脫長期經濟停滯,就姑且不論。以香港來說,雖然近三年經濟再恢復強逕成長,但一般薪水階級根本感受不到:2001實值薪資增加3.45%,但2002年僅增1.27%2003年增幅轉為負0.65%, 2004年為負0.45%, 2005年為負0.43% 。南韓也類似:自1995年以來,南韓國民所得毛額(GNI)的成長已連續十年低落於經濟成長率,此即經濟產出量雖增加,但反映實質購買力的國民所得卻成長緩慢。以去年來說,南韓經濟成長率為4%,但因貿易條件惡化,GNI的成長率僅及0.5%,南韓人民生活條件幾無改善,一如台灣。

台灣經濟的泉源,不是中國,而是存在於浩翰無垠的創新觀念領域。擺脫「「台灣經濟發展中國化」,沒有捷徑,只有不斷地引導資源,投入創新,步步爬上技術階梯。當「台灣」成為創新的代名詞時,全球市場自然為之敞開。國民黨執政時經濟部長趙耀東先生曾喊出「一切為出口」的策略口號。時移勢轉,當前應是「一切為創新」,而不是「一切為中國」。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賽局理論說:全面開放?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1-10-2006; 東森新聞報, 11-23-2006


<相關評論> 1, 2

日前於去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者謝林(Thomas C. Schelling, 圖片)應邀訪台演講,據經濟日報社論引述,這位以賽局理論見長的學者在台表示:「台灣應高度開放,兩岸的互動愈多,中國大陸對台灣的依賴愈深,台灣的危機就愈減少。」該社論竟大為欣喜,以「賽局理論說:全面開放!」為題,作出天馬行空的結論,謂:「簡單的賽局理論,清楚地指出兩岸最佳也是唯一的選擇。當政者可願三思?」

最近,筆者在自由時報一連以「經濟日報專業不及格 、「 再論經濟日報專業不及格」、「自由貿易不等於自由放任」三篇撰文批判該社論屢屢浮現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現在該社論又借用諾貝爾學者的光環,試圖強化其一貫主張西進中國的正當性。

謝林博士在賽局理論的學術貢獻,令人佩服。但任何負責任的經濟策略,除了要符合策略目的與邏輯外,還要顧及經濟的現實。因此筆者日前去函請益,希望能獲回應。

一些特定媒體常常指責台灣政府「鎖國」,其實只在於服務其政治意識而已,因為台灣已屬高度開放,進出口貿易總額高達GDP的百分之一百二十以上。

即使按美國傳統基金會/華爾街日報發表的2006年經濟自由度指數,在全球161個經濟體中,台灣排第三十七名,大約超越其中四分之三的經濟體。在亞太地區,台灣經濟自由度僅低於兩個城市經濟﹝香港排第一,新加坡第二﹞,以及三個已開發國家﹝澳洲、紐西蘭同列第九,日本第二十七﹞。至於南韓,僅排第四十五,尚落後台灣八名。中國則排第一百十一,遙遙落後,而且和印度一樣,一起被歸類為「大部份不自由」﹝mostly unfree﹞。歐洲的法國和義大利,雖屬先進工業國,但排名仍落後於台灣。

無疑,台灣仍存有相當大的空間,可進一步解除不必要的政府管制。但若說台灣現在是「鎖國」,那中國、印度、南韓,法國、義大利,以及更多國家等是不是都已鎖在抽屜裡?

賽局理論的確能協助政府,從亞太地緣多邊﹝台、中、美、日、東協﹞戰略互動,謹慎處理台海双邊的經貿、政治、安全等複雜問題。但若如該社論聳動稱,「賽局理論說:全面開放」,那真是太扯了!

台、中、美、日、東協等亞太地緣多邊關係可視為一個賽局,顯然,中國的戰略目標在於併吞台灣成為區域強權,但這個發展會衝擊美、日的太平洋戰略利益。在賽局戰略夾縫中的台灣,不論人口、面積、經濟規模,與中國對照之下,都呈現絕對的不對稱。台灣如何有能耐透過讓中國加深對台灣依賴,來降低中國霸權野心,以保台灣?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圖片來源:NPR

如何回應歐洲商會?:連結美、日、歐才有台灣

 

Remark: 筆者按行政院主計處資料計算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0-29-2006; 自由時報, 10-31-2006

針對歐洲商會呼籲政府儘速對中國進一步開放,民進黨政府應趁此機會向國際社會解釋台灣遭受中國軟性圍堵的困境,同時也讓老百姓嘹解台灣經濟問題的核心,以及當前政府的政策思維。

政府理應聲明,台灣原則上願為促進全球多邊開放經貿體制貢獻已力,但國際社會不應一方面呼籲台灣對中國經貿開放,一方面又對中國政府蓄意排除台灣於「東協加三」的東亞/東南亞區域經濟整合之外,視若無睹。

去年舉行的印尼雅加達東亞高峰會議,在北京影響之下,決議透過「東協加三﹝中國、日本、南韓﹞」逐步推動成立東亞經濟共同體,而台灣竟無法參與。另,由於多年來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的「南北利益衝突」不易調和,阻礙世貿組織進一步推動多邊貿易自由化,台灣政府也因而一直努力尋求與美、日等經貿夥伴締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不過,仍因中國壓力,不得其門而入。

國際社會應想一想:何以台灣只被允許走入中國,而不能加入「東協加三」或與美國簽署FTA,以便走向全球全面性深化雙邊或區域經濟整合?

台灣擁有豐沛的資金,以及廣泛的製造技術和管理經驗。國際社會豎立進入障礙,以順遂中國在經濟上孤立台灣的企圖,不僅是全球的損失,也對台灣人民極度不公平,更會扭曲台灣的政經發展。與歐美各國一樣,台灣也應在多邊互惠原則下,努力追求全球化,而不是被限制退縮成為中國化。持平說,在中國軍事上飛彈威脅,政治上圍堵,經濟上孤立台灣的戰略架構下,要台、中經貿關係正常化,根本是不切實際的期待。

歐洲商會指出「台灣已喪失競爭力」,雖然值得政府警惕,不過歐商顯然未能洞悉台灣經濟問題的核心,而開錯了藥單。今日要重振台灣競爭力,當中一環,就是台灣必須重新強化連結美、日、歐等技術領先國家,而不是中國。過去十五年來,在台、中雙邊經濟整合下,台灣經濟成長一直弱化,而過去引以為傲的高科技產業也已快速失去光環。

筆者按行政院主計處資料計算(如上圖),1990年代前五年,台灣高科技產業的附加價值率平均尚有27.6%,但1990年代後五年即降為25.5%。民進黨執政後從2000年到2005年這段期間,該平均附加價值率又進一步滑落至22%,而去年更低落到16.9%。換句話說,現在台灣高科技產業每100塊錢的產值,平均還不到17塊錢可供分配給員工、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

事實顯示,台商輸出資本技術,以連結中國的長期西進策略,反而削弱了產業在台灣本土創值的能力。重新連結美、日、歐,此時矣。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exandroslee 的頭像
    alexandroslee

    [世界公民運動]李東昇的新家

    alexandros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