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東昇的意見]那中時呢? 只問立場,不分是非嗎?

評論的很精采,檢討了所有人,但是 就是不見 自我檢討!

這其中提出當年記者能跟 報社創辦人有更多的互動

但是,今天的 媒體經營者,他們的心態健康嗎?眼界開闊嗎?

政治立場超然嗎?

這樣的評論,只能說精彩有餘,道德堅持不足

連自己都不敢檢討,也不敢檢討自己的老闆

這樣媒體人的風骨何在?

這才是 今天 媒體變成煞不住的下滑列車的主因吧!!!

附上 中國時報 另外一位主筆 黃哲斌 先生寫的

媒體人得官癌 一文

黃主筆寫到:

但正因堅持與權力者保持距離,劃清利益界線,甚至永遠堅持站在對立面,不但「我不愛凱撒」,也要讓「凱撒不愛我」,媒體工作者的價值才能凜然獨立;下一站,寧可是孤獨的書寫者,而不是凱達格蘭大道底,也不是任何一家中央黨部

大家一起思考一下吧!

台灣已經開始要進入 Web 2.0 的 新時代了!

媒體的意義,是什麼?! 會不會不一樣了呢?!

===================================

引用來源: http://editorland.chinatimes.com/hts/archive/2007/02/02/3072.html

中國時報 2007.02.02 
媒體:煞不住的下滑列車
【中時電子報主筆黃創夏特稿】



自由民主的社會,人民應該能透過新聞媒體的自由報導,知悉公共領域的真相與全貌,同時能在自由的空間中,進行意見的表達與溝通。

台灣雖然號稱民主自由,但媒體的功能、角色,卻常受人質疑,何以致之?

1987年2月,當時行政院長俞國華正式指令新聞局,重新檢討政府一向實施的「限制報紙登記政策」,即是一般通稱之「報禁」,台灣開始邁入了所謂「自由媒體」多元結構之發展。

解除報禁後至今20年,台灣歷經了廣播媒體開放、有線電視台開放、網路傳播之興起,在體制上,新聞媒體似乎已在民主化進程中,得以從政治力支配的受制結構中掙脫,提昇了自主性地位。

實際運作上,新聞媒體依然對於推動社會進步顯得力有未逮,甚至經常落後在社會進步的腳跟後,對於民主多元理性空間的創造,並無明顯的成效,更反而經常帶頭鼓譟,挑起社會激情。在「藍綠」惡鬥的環境中,媒體更常常成為「祭品」,或成為「替罪羔羊」,報禁解嚴20年,台灣媒體依然體質孱弱。

在歷史的脈絡中,也許,可找到問題之癥結。

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新聞媒體集中在少數人手上,新聞內容與意見的予奪,掌握在新聞媒體體制外的外在力量,如新聞局、警備總部和國民黨文工會,致使公共資訊在臨淵履冰的情境中,小心翼翼地主動過濾新聞、自動裁減意見,以求能通過政治力量所容忍限度之窄門,人民僅能得到片斷的資訊與片面的意見。

公共領域的堅督上,威權體系時代的媒體在大多數領域,顯得疲軟無力,更常常扮演著操縱人心或扭曲民意的角色。這樣的歷史基因,民主化後仍根深蒂固。不同的政黨主政,永遠有不同的媒體自動入列,當所謂的「御用媒體」,且樂此不疲。

何以在民主體制之下,媒體結構與功能和威權體系時仍頗有一致?論者往往從媒體從業者之「素質」加以評斷,從業者自當自省與自勉。

但從結構上、從實務經驗中,更關鍵因素依然是「外力掌控」媒體的本質,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之中並未真正改變,頂多改變的是這個外力的來源,結合資本主義後,和政治力量進行了更多元的結盟關係,更綿密地操控了媒體。

媒體結構的掌控體制在20年間,有幾個階段的演變過程:

一、平面報紙供應過度期:

威權體制時代,除了國民黨營之中央日報外,中國時報和聯合報兩大報報老闆余紀忠和王惕吾可擔任國民黨中常委,擠身權力核心的「盛況」,造成了政商人士對解除報禁有了過度之期望,紛紛搶買報紙執照,箇中最有名例子,就是聯邦集團董事長林榮三買下自由時報的個案,當時各經濟領域人士想要趁機買媒體的還有台塑集團的王永慶對聯合報有興趣、富邦集團的蔡明忠曾對中國時報有興趣,再加上台北市地方派系的陳政忠買下自立報系,以及後來王永慶買下台灣日報等發展,資本家掌控媒體的企圖一向就很具體。

最大的影響,是資本家想藉由報紙替自己掌握輿論權,為了增加廣告收入,各報不約而同的大量增張,從原本的三大張十二版,迅速擴增到四十多版,需求大量內容之下,報紙大量擴張人事,以數倍的人事規模大量招考記者,馬上產生的影響就是記者在報社中的地位划落和專業訓練之不足。

原本在三大報中,記者編制並不大,不過幾十人,都是報老闆余紀忠、王惕吾親自招選,在報社中,採訪編輯部由於「直達天聽」,和其它印務、發行和經營部門相較,明顯高了一階。

但在幾個月內大量擴增到不含各地方記者,純報設本部就達記者加編輯數百人的規模,報老闆和編輯部的互動,變成僅和主管有互動,記者不必直接和報老闆接觸,參與報社編輯的程度逐漸「零件化」。而在經理部門,則以「人力資源」的角度看待,尊重的程度開始遞減。

二、廣電媒體大量擴增:

開放報禁之後,1990年,新聞局開放了有線電視,電視新聞臺大量擴增,由於電視設備昂貴,媒體結構進入「勞力密集」且「資本密集」階段,其中,以某集團為最典型之代表,形成另一種新的媒體向政治操控的結構模式。

以公元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為例,該集團除了已有兩個頻道外,又幕後協助老三台的前主管,想主導另一家遲遲經營不起來的新聞台,加上該集團有廣播網,以及買下了南台灣發行的一平面日報,該集團在選舉期間,頻頻傳出以「套裝」模式,「買一送五」的方式向政治陣營進行交涉,並且爭取資金貸款等等運作,在這模式之中,新聞報導很容易被視為可能是「衍生性商品」,新聞主體外的力量可以加以控制內容走向,當然,閱聽眾對媒體更加不信任。

三、媒體專業度的快速「淺碟化」

新聞從業主體,記者,在這二十年的發展中,本身的「淺碟化」發展結構,又進一步助長了外部力量控制媒體的結構,在未開放的威權時代,媒體本身有一整套嚴謹的記者養成步驟,如聯合報系的新進記者,前幾年祇能是「助理記者」,要經過「學徒式」訓練,才能獨立跑線成為正式之「記者」,老三台之記者,也一定要經過實地跑新聞數年歷練,才有資格坐上主播台。

媒體新聞主管的訓練更是有嚴格之過程,如政治新聞之主管,非要跑過國會數年,或是歷練內政部、外交部等兩部會後,才會調跑總統府、行政院至少數年,才會成為政治組採訪主任,財經主管也一定是要歷練經濟部或財政部數年以上,加上跑產業線一到兩年,最後到經建會歷練一年以上,才能成為財經新聞操盤者。

媒體突然大量擴增,各新興媒體面臨專業主管缺人荒,原本三大報及老三台的記者,才兩、三年資歷就被新興媒體張羅成為主管著比比皆是,更傷害專精神的是資本部門的偏愛人選空降直接指導新聞部,如某一無線台曾發生重量級立委透過助理幕後掌握新聞部,某綜合電視台老闆的的妻子在電視台內居有絕對主控地位,以及自稱「本土」的報老闆找了在官場時代採訪他,互動良好的記者,擢昇任該報副總編輯...新聞媒體的專業升遷倫理常被資本部門的「喜好」而可以破壞之。

四、記者向政經部門「爭寵」風潮

既然在媒體裡的升遷發展,專業表現不能保障在體制中有發展,加上1997年後,台灣的媒體過剩現象浮現,金融風暴之後,台灣的整體經濟表現,除了高科技產業繼續成長外,台灣多數產業都走向緊縮與外移之風潮,因此先前一年約1000億元的媒體文宣總預算,開始萎縮到800億元,到了2000年更減少到500億元不到。

在廣告主的立場上,預算緊縮更注重收視率與銷售率的指標,但台灣對媒體發行的審核結構卻未建立,沒有具有公信力的發行量徵信機構,於是在新聞學上備受「DATA POOL」有偏差質疑的收視率成了電視台惟一指標,而平面媒體上,祇有統一超商和金石堂有零售指數,各廣告主偏愛依此三大指標作為下廣告預算的依據,而且有集中化之趨勢,如電視台集中到收視率前三名的新聞台,報紙集中給前三大報,雜誌集中給發行量號稱超過十五萬份的前兩大發行周刊,其它媒體幾乎是分不到廣告預算,苦撐經營。

所以,行政院的「置入性行銷」,十幾億元成了重要資源,就可以用納稅人的血汗錢,以資金控制手段,對一些媒體更進一步掌控,讓表面上是「民間」的媒體,變相「御用化」,更惡劣的發展是,這些「御用媒體人和媒體」還惡人先告狀,把堅守監督當權者「天職」的媒體和記者,惡意扭曲是政治陣營代言人。

魚目混珠中,台灣媒體的自由評論空間快速萎縮,媒體批判當權者,原本是天職,卻被政商力量的操控中,被強加一頂又一頂的「各色帽子」,甚至是似是而非的「各打五十大板」的「藍綠」假平衡論點。刻意縱放當權者,扭曲媒體是「永遠的在野者」的天賦使命。

於是,「祇問立場,不論是非」,甚至學習納粹之「謊話講一百遍就是真話」的「笑話」與「鬼話」,結合了執政當局刻意放縱之「地下電台」,讓台灣的公共言論更污濁與是非不分。

生存危機加上是非難明的無力感下,雪上加霜的是各媒體大量緊縮人力,記者不安於位,找出路的情況下,記者變成透過新聞關係鋪後路的風潮漸起,更嚴重的問題是,堅守職份的媒體苦哈哈,長有斷炊之苦,效忠政商力量的記者,衣食溫飽。更造成媒體的使命者成了「獃子」。

例如,政黨輪替後,一些跑勞工線的記者成了前勞委會主委陳菊的新聞公關;文教線也有記者成了游錫堃與杜勝正之機要,某晚報國會資深記者成了前交通部長林陵三的機要,也有當了部長、官員機要後,又回籠當記者;黃玉振還成了馬英九的發言人。

財經圈內,某大報系二十多年的財經記者成了前第一金控代董事長趙元旗之公關經理、老三台的主播成了台灣大哥大的公關協理、五十年歷史大報的資深科技新聞主管成了科技產業的董事長特助、財經專業報報的記者涉入替勁永炒作股票「禿鷹案」,被偵辦中...

許多對媒體使命感不夠堅定的記者,近些年來,為了自己的出路和採訪者成了命運共同體,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外在力量控制,而這種外在力量的控制,已經從過去的單一政治力,變成是多元的外在控制力,但媒體結構的欠缺自主性體制,仍然存在,又欠缺獨立的民間力量支援及工會組織,匯聚不了改革制衡力道,因此也無法積極發揮在民主化進程中的更多正面力量。

解除報禁匆匆已過20年,台灣媒體面對的挑戰,卻不輸於解嚴之前,在媒體社會整體觀感並不佳的當下,從業者,還是關心媒體正常發展的人,都必需在這樣的歷史性時空中,捫心自問,自我,還需要多少自律和努力的空間?更必需自我策勵:努力,努力、再努力!

因為,在各種主客觀結構困局中,媒體要追求「主體性」,正如同台灣不成熟的民主中,人民主權的「主體性」確立,以及在國際強權鬥爭下的台灣「主體性」等等問題都一樣,很困難!但為了台灣的未來,永遠都不該放棄希望和嘗試突破困局。


============================

 

[李東昇的意見]媒體人加油!

黃主筆寫到:

但正因堅持與權力者保持距離,劃清利益界線,甚至永遠堅持站在對立面,不但「我不愛凱撒」,也要讓「凱撒不愛我」,媒體工作者的價值才能凜然獨立;下一站,寧可是孤獨的書寫者,而不是凱達格蘭大道底,也不是任何一家中央黨部

真的,期待所有媒體人反省與共勉

部落格的版主,也應該如此!!!

===========================

媒體人得官癌

Posted on 2007-01-10 02:40 黃哲斌
海明威、馬奎斯、H.G.威爾斯、格雷安葛林、喬治歐威爾、巴爾加斯•略薩、聶魯達…這些人,有什麼共同點?

他們都是偉大的文學家,但更早,他們都曾是記者,或報社編輯。

這是一條奇異的道路,他們從地球表面的不同時空出發,進入媒體這一行,然後因著對世界的好奇、人性的觀察、以及對文字的熱愛,不約而同開始創作,小說、遊記、散文、評論、詩,他們留給人類的是,壽命比新聞紙更長千萬倍的文化遺產。

但在台灣,媒體人的生涯規畫與生命歷程,顯然有更世俗的一面,林林總總方方面面,最讓人擔憂的是,「媒體人從政」似乎是近年的流行商品。

從親民黨到台聯,每當選舉,總不忘找幾個媒體人充當「刺客」刺他一下,其中又以電視記者或主播最受歡迎,原因無他,鏡頭粉妝下的擬像、電波放送的光暈,擴大了當事者的音量,讓他或她的身影相形巨大;至於媒體人的「名字」,無疑就是價值千萬的競選廣告。

至於國民黨與民進黨,則偏愛延攬平面媒體人,從老國民黨時代的文工會、新聞局,到民進黨執政,一直到馬英九時代的國民黨2.0,不變的是將媒體當作黨官、朝官的職業訓練所。於是乎,原本應該扮演反對者的,忽然變成政治的擴音器;原本應該敵視權力的,忽然變成權力的同盟者。

這是種角色的極度錯亂,也是種職業倫理的亂倫,當政治與媒體交歡媾和,一夜轟趴過後,往往只餘動物感傷。或許如此,截至目前,媒體人從政而能作為楷模典範者,很遺憾,一個都沒有;至於負面例證倒不少,例如,王育誠。

一生以「不黨、不群、不私、不盲」為座右銘,曾寫社論罵吳佩孚、罵汪精衛、罵蔣介石,一度險遭袁世凱槍斃的報人張季鸞,1926年與胡政之、吳鼎昌接手《大公報》時,三人互相約定不得當官;如果想當官,必須退出《大公報》。

據張季鸞的後人記述,張雖寫文章罵過蔣介石,蔣介石不但不以為忤,還待他以「國士」之禮,但他始終不願收受當權者的好處;1935年,當張季鸞回陜西老家省親,蔣介石派人送他一萬元作路費,他拒受;1941年,當他病重彌留之際,寧可借住在朋友家,也不肯住進政府提供的賓館,蔣介石又饋贈一萬元,張季鸞照樣回絕。

他迂闊嗎?放進今日的標準,或許是,但正因堅持與權力者保持距離,劃清利益界線,甚至永遠堅持站在對立面,不但「我不愛凱撒」,也要讓「凱撒不愛我」,媒體工作者的價值才能凜然獨立;下一站,寧可是孤獨的書寫者,而不是凱達格蘭大道底,也不是任何一家中央黨部

當「黨政軍退出媒體」,媒體是否也該退出黨政軍?說真的,媒體人不該得官癌,或者至少,應該設個「旋轉門條款」,證明媒體不是政界的跳板,也不是謀財求官的桌面捷徑。

引用:http://editorland.chinatimes.com/hjb/archive/2007/01/10/3000.html

 

 

==============================

附上 我之前的 文章(含 引用 Benla  的 文章 )

台灣媒體是從政的跳板之我見(請支持 直接民權)

http://bloguide.ettoday.com/alexandros/textview.php?file=45562

 

[李東昇的意見]直接民權時代來臨,媒體人從政之路完結篇

台灣的亂源之一,正是 政治綜藝化,媒體邊緣化

政治人物正如同 開放計程車牌照一樣,一時之間,市場供需失調

一大堆省議員/市議員 變成 立法委員!

明明缺乏全國性政策的思考與判斷能力

更明顯欠缺國際觀跟開放的多元視野!

但是,忽然之間,就從地方進入中央!

而其遺留下來的空缺,則正逢政治動盪,種族撕裂激化時期

偏頗媒體迅速崛起,因此媒體從業人員,挾著高知名度

竟超越傳統地方政治人物,藉機填補了這個空缺

因此大批記者,輕鬆變身為縣市議員(如 王育誠等)

請參考 文末引用 [台灣媒體是從政的跳板?--媒體人從政資料大募集!]

有完整名單,可以對照觀察:

但是,觀察他們進入議會之後,還是繼續在當記者!!!

但是,明顯的對於市政的生疏,政策訂定的陌生

最後,完全無聲無息,坐領乾薪!!!(如 王姓女議員等)

但是 這條 快速道路,即將完全中斷!!!

因為 [直接民權]時代 , 已經來臨!

  

簡單的說:由於台灣的高度教育普及,高度媒體密度

高度人口密度,高度資訊吸收率,高度多元文化接納率

台灣 是全世界 非常罕見的 社會型態:

[社會知識能力水平化] 簡單的說:大家的能力,都差不多!

以前, [老師說] 代表至高無上的權威!

以前, [看電影要起立聽國歌]/[看到銅像要立正敬禮]

以前, [好了,下一個]是 醫師唯一的一句話,大家還是感激的猛點頭叩謝

以前, [律師] 簡直令人害怕

以前, [總統] [立法委員] [議員]簡直是 人民的父母

以前, [記者證]可以做好多事,就像[萬用通行證]

 

但是,那個時代已經過去!

總統隨時都可能被罵得臭頭,老師向小朋請教的場面,毫不稀奇

一個病人告訴醫生:我可能是 逆流性食道炎,我有Heart Burn,我想該吃 質子阻斷劑

醫生說:OK, 你也是醫生嗎? 病人:不是,我是程式設計師,我從網路找來的資料

至於,記者在現場連線,訪問某位觀眾,結果記者繼續問白痴問題,

[我們來訪問這位現場目擊者,請問你有看到現場嗎?]

之後,就由這位觀眾,直接跟棚內主播連線,侃侃而談,精確描述,平衡報導

 

這就是 我們這個社會正在發生的事!

 

 美台商會委託柏德曼公關公司調查發現:

台灣人 對 政府(政治人物)的信賴度, 只有 11% (世界最低!)

台灣人 對 媒體(記者)的 信賴度, 竟然只有 1%( 百分之一,空前絕後的低!)

為何?

其實,媒體跟政客青黃不接,沒有經歷完整的養成過程,就倉促上陣,是原因之一

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

台灣的知識水平 太高了! 任何一個人,甚至國小的學生,都了解

如何罷免總統,甚至連國務機要費的都很清楚!

這在全世界,絕對是無法想像的!

就像我的外國朋友,跟我們去卡拉OK之後,很心虛的問我:

你們是台灣的歌手嗎?

我說,不是! 她說:那為甚麼每個人都唱得這麼好,有職業水準!

我告訴她: 這就是 台灣, 台灣,每個人上卡拉OK都能唱的超專業!

連串場招呼都很專業!!! 不僅如此: 每個計程車司機,都是街頭政論家

連全民大悶鍋(政治模仿秀!)的演員,甚至比本尊,更了解政策!!!

 

我想,每一位閱讀本文章的朋友,你們的政治素養,可能都比那些檯面上的

政治人物強! 人生的閱歷,甚至更豐富!

請問,台灣何必再用 90% 的資源,來餵養政治?

因此:

台灣不再需要 [代議政治],那是 以前,甚至在中國的時候,才需要

但是現在

台灣這麼小,資訊通訊如此發達,教育如此普及,大家對政治的了解如此多

直接行使 公民權 , 毫無困難!

因此,台灣 即將成為 全世界 最早進入 直接民權 的 現代化國家!

具體作法:

1.每10萬 選舉人,才能有一個名額!

2.全國 2300萬人民,1700萬選舉人,只需要 170個 全國性民意代表(立法委員)+四分之一(42位)政黨比例代表(專業/領域代表) 合計 212 位

3.廢除 鄉鎮市長選舉,自然沒有 鄉鎮市民代表!

4.全國縣市合併( 只剩 五市五縣) 請參閱:

城市群合作才能立足世界版圖(轉載)&台灣[五市五縣,十全十美]好嗎?

5.因此 縣市長 全國只有 10 位

6.各縣市議員,合計也只有 170位+四分之一(42位)政黨比例代表(專業/領域代表) 合計 212 位

7.廢除 監察,考試 兩院, 回歸 三權分立!( 只剩 3 個院長)

8.人民(公民)擁有完整 選舉,罷免,創制,復決 之權

而且 參政管道通暢(透過 公聽會/政策說明會)

因為 人人(各公司/團體)都可以提出法案/法律修正案

透過 完全公開的討論跟網路的意見表充分表達

最後,由這些[少數]的 民意代表,進行表決

有任何爭議時,由全民公決(公投)

9.如此,民意代表從現在的 6000人,大幅減少

只剩下 人數最多的 里長

中央 立法委員 只剩 212 人

地方 縣市議員 只剩 212 人

採 單一選區,兩票制 (一票投人,一票投黨)

如此 每人須 10萬票 才能 當選!

(減少政治人物,每年可以節省 超過 600億 台幣的支出)

反之,媒體從政之路,已告完結!

 

實際上,如果關閉這條 [快速道路]

媒體人,真正僂繻F治,透過選舉成為 百里侯(地方縣市長)

有政績支持後,再選總統,說不定會有很好的成績?

例如 雷根總統,就是 美國人民最尊敬的總統前三名

因為 他能把複雜的觀念,變成簡單易懂的口語,傳達溝通

另一方面,尊重專業幕僚(事務官),不亂干涉

反而能成為 成功的政治人物!

媒體人從政 沒有錯! 錯在 快速道路!

 ===================================

請參看下列文章:

 ===========================
林懷民:聯合報不要那麼藍 
林懷民:聯合報太藍了(重貼與省思)
林懷民接受星電視專訪 不認為台民主是亂象
那個艱苦的歷程,我,或者我們都曾走過。
林懷民:認同李遠哲 佩服陳瑞仁 對台灣失望

 

================
 李遠哲:知識分子的風骨!(全文轉載 李遠哲公開信 籲扁考慮去留)及我見
天下》李遠哲的提升與沉淪 
全文轉載今週刊專訪李遠哲談當前政局:「我不後悔,只是遺憾!」
不負責任的知識份子
李東昇問:我們是要建立信任 還是要摧毀信任?
幫台灣找到定位,幫台灣找回信心 必須要靠我們自己
[李東昇的意見]教改之我見
[第一滴血 & 建成圓環 & 阿扁錯了嗎]vs[今天這一課:品格]
逼退一百個總統,也無法救台灣
支持李家同教授,支持世界公民運動
【聯合晚報社論】要尊重龍應台、李家同的選擇
【車票 】一則感人故事--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 
癌症細胞(作者:李家同)
 
龍應台不屑回答的問題!回[龍應台回答不了的問題]
轉載 [龍應台] 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給胡錦濤先生的公開信
龍應台:台灣 民主這條路
轉載[布意]: 請問您用什麼文明說服我?--給龍應台女士的不想公開信
龍應台:你不能不知道的台灣─觀連宋訪大陸有感

中青報冰點復刊 登文批判袁韋時 這是冰點復刊的後續報導
 
袁偉時:《現代化與歷史教科書》 冰點就是因為刊登了這篇被停刊
 
寒冬下的中國傳媒

 

 

引用來源: http://blog.roodo.com/benla/archives/2624710.html

作者: Benla   http://blog.roodo.com/benla 

台灣媒體是從政的跳板?--媒體人從政資料大募集!

台灣媒體人從政人數之高,恐怕是繼台灣新聞台為全群之冠後的另一個世界奇蹟。「從政」本來就是一種基本人權,沒有人可以,也不該規定媒體人不能從政。只是媒體人從政,反應了複雜與曖昧的政媒關係,也讓人很難不質疑,這些媒體人過去言行的可信度,甚至是目的。 

 

這種高密度的媒政跑道轉換,無疑是對媒體公信力與專業的一大傷害,更令人憂心的是,這樣的發展,台灣的媒體是否還有能力與意願監督政治部門?反過來看,這些熟稔媒體事務的媒體人,會不會是另一個限制媒體監督政治部門的更大力量?

 

姑且不論,這些媒體人基於什麼樣的理由從政,也先不管他們對台灣政治的影響是正向還是負向,但我們有必要清楚這些政媒複合體的來龍去脈。 

 

以下,我整理了部分媒體人從政的例子,或有不足,或有錯誤,請各位朋友指正與補充,試試看,能不能讓這份名單更完整。


王育誠(中視)              台北市議員

王浩(中視、TVBS         台北市議員

王欣儀(中天)             台北市議員

王鴻薇(聯合)              台北市議員

司馬文武(新新聞)          國安會秘書長

羊曉東(中時)              台北市政府新聞處處長

李永萍(台中民主、環球)          民進黨婦女部主任、立法委員、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李慶安(中時)           台北市議員、立法委員

李建榮(中時)              連戰重要幕僚

李慶元(中時)             台北市議員

吳敦義(中時)              立法委員、高雄市長、南投縣長、國民黨秘書長

吳豐山(自立)       政務委員

吳錦發(台灣時報)         客委會副主委

周玉寇(聯合、UFOET FM、媒體名嘴)       台聯台北市長參選人

周守訓(TVBS、中視)             立法委員

歐陽龍(藝人)              台北市議員

候冠群(藝人)              台北市議員

姚文智(太平洋日報、自由)      新聞局局長、高雄市新聞處處長、高雄市政府副秘書長 

常中天(體育主播)         台北市議員

秦麗妨(警廣)              台北市議員

張帝(張志民)(藝人)       立法委員

郭文彬(自由)              總統府參議

高惠宇(聯合)              立法委員

陳文茜(中時)              立法委員

陳學聖(中時)              台北市議員、立法委員

陳君天(東森)       桃園縣文化局局長

陳英燦(電台節目主持人)    高雄市議員

黃輝珍(中時)              新聞局局長

盛治仁(媒體名嘴)         台北市政府研考會主委

雷倩(太平洋聯網)          立法委員

楊渡(中時)                國民黨文傳會主委

璩美鳳(台視)             立法委員、新竹市文化局局長

葉啟田(憲修)(藝人)       立法委員

蘇正平(自立)              新聞局局長

謝公秉(聯合)           親民黨發言人

簡余晏(中時、媒體名嘴)      台北市議員

趙怡(華視)        新聞局局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andros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