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東昇的意見]全球觀 真實案例!

法國近代史上最大投資巴黎迪士尼

歐洲排名第一的觀光景點

但是 法國人 就是 不屑! 她們說:法國排拒「真實的美國」

不同於法國人的崇尚大自然以及寓教於樂的休閒概念,迪士尼的想像世界被法國人認為幼稚、愚蠢和無聊,米老鼠、唐老鴨「永遠的微笑」被批評為是法西斯社會才有,迪士尼要灌輸的是他們難以忍受的道德教化,園裡不僅僅有速食文化、速食歡樂,還集資本主義消費精神之大全,每十分鐘就有物質誘惑令家長們極為反感。

我看,還有一點: 那就是 法蘭西驕傲 吧!

這是我們[世界公民]必須尊重與包容的,然後採取正確的態度跟作法面對!

====================

法國近代史上最大投資 巴黎迪士尼15歲 法國人仍抗拒

更新日期:2007/04/01 05:09 記者: 蔡筱穎巴黎報導
巴黎迪士尼樂園將從四月一日起慶祝建園十五周年紀念,在這個反對美國政經上的霸權主義、文化上的帝國主義的國家中,儘管政府大力支持這個「法國近代史上最龐大的投資項目」,但是一般民眾還在文化衝突的適應期中,使得迪士尼樂園在巴黎十五年的投資經驗可謂冷暖自知。

觀光客中 僅四%當地人

巴黎迪士尼樂園於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二日開幕,位於巴黎以東卅二公里的馬恩河谷。一九八○年代迪士尼企圖向歐洲拓展,在巴塞隆納和巴黎中間作選擇,最後巴黎以位處歐洲中心以及與鄰近國家密集的交通網絡而雀屏中選,迪士尼與法國政府於一九八五年簽訂長達卅年的協議,法國政府稱該項計畫為「法國近代史上最龐大的投資項目」。

從一九九二年開幕到二○○六年,已有一億七千五百萬人到過的巴黎迪士尼。曾經雄心勃勃要成為「歐洲的迪士尼」,之後卻又迫於虧損而改名為巴黎迪士尼,終於在十五年後成為歐洲排名第一的觀光景點,卻仍無法吸引園地所在國的民眾,十五年的觀光客中僅有四•三%的法國人。

法國排拒「真實的美國」

以二○○五年七千五百九十萬觀光客為例,儘管相當於羅浮宮和艾菲爾鐵塔的觀光人數,但觀光客以外國人為主,佔了六○%,其中英國人以二七%位居首位,其次是一六%的德國人、一五%荷蘭人和一一%的比利時和盧森堡人。七九•三%的外國人會住在迪士尼樂園的旅館,平均停留二•三五日,佔二一%的法國外省人只停留一•七五日。

對這個沒有邏輯地將美國小鎮大街、西部樂園、探險世界、幻想世界、發明世界的烏托邦結構和好萊塢文化結合在一地的迪士尼樂園,法國人的排拒心理,除了從剛過世的法國社會學兼哲學家布希亞指出的「迪士尼樂園是真實的美國」,因而不希望迪士尼樂園將法國變成美國的第五十一州,還可由開幕第一天遊客只有預估中的十分之一、即五萬多名的遊客看出,更遑論迪士尼當初在購買農地時,天真地以為像在美國般容易而使出強勢手腕,經由媒體報導而形象大損。

文化差異大 樂園踢鐵板

最重要的是文化差異,不同於法國人的崇尚大自然以及寓教於樂的休閒概念,迪士尼的想像世界被法國人認為幼稚、愚蠢和無聊,米老鼠、唐老鴨「永遠的微笑」被批評為是法西斯社會才有,迪士尼要灌輸的是他們難以忍受的道德教化,園裡不僅僅有速食文化、速食歡樂,還集資本主義消費精神之大全,每十分鐘就有物質誘惑令家長們極為反感。

迪士尼認為,他們的文化產品迎合年輕人的迪士尼想像與歐洲人對美國的想像,但這個信心卻在自傲於精緻文化特殊性的法國踢到鐵板,迪士尼從一九九二年到九四年間嚴重虧損。這個投資錯誤的例子,還包括不了解當地文化習性,就以法國人引以為傲的美食習慣而言,進餐時享受美酒是件天經地義的事,然而歐洲迪士尼不只速食「昂貴又比飛機餐難吃」,還在園區禁酒。員工管理方面也不斷有衝突,要求以英語為工作語言,並規定員工的穿著、化妝甚至指甲長度。

該園於是在一九九四年改名為巴黎迪士尼樂園,主要是鑑於「歐洲」一詞具有商業與貿易氣息,巴黎的名稱則符合全世界對巴黎的浪漫想像,並委任一位法國人為總監。除了增加法語為工作語言外,並有多語導遊為歐洲其他國家的遊客提供服務,餐間售酒也成為調整項目,此外增加法國科幻小說中的探索島,三百六十度播放歐洲歷史的影院,以及會說德語的白雪公主。一九九五年,巴黎迪士尼第一次獲盈利。

資本主義邏輯 備受考驗

開幕十周年時,以影城為主新的主題公園被認為終於了解法國人的喜好,法國年輕一代,尤其是郊區青少年受電影電視影響而以消費方式參予迪士尼文化的現象也在擴增。

不過,巴黎迪士尼讓法國越來越關注的,是其員工罷工事件。一萬三千名員工有九○%都是臨時契約工,而對於迪士尼以文化基礎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並創造就業機會,法國多所期待。雖然迪士尼在二○○二年新增加七千個旅館房間,但是這些與觀光相關的工作既不穩定又非高薪,在重視社會福利的法國,迪士尼的美式資本主義邏輯嚴重受到考驗,而這也是迪士尼要融入法國當地文化必須學習的另一門功課。


================================

全球觀(國際觀) vs 在地化(本土化)

=====

其實,不管你喜不喜歡,地球上某個不知名的角落所發生的事

都正在影響你現在每天的生活

====

而你也許根本就不了解你每天生活的週遭

=====

全球化不是『單中心化』或『美國化』或『中國化』

本土化不是『民族意識』或『去中國化』

國際化不是學好英文,或做一個英文版的網頁跟型錄就好

在地化不是寫上『孫悟空到此一遊』,然後拍些照片就好

以為美國每個地方都一樣,不知道紐約跟LA是不同的世界

=====

我在美國看電視的時候,往往感到一種『我是外星人』的感覺

當其他人看到某個廣告,都笑的超誇張的時候,我完全搞不懂

好笑的是什麼?那上面所有『字』我都懂啊!!!

我在大陸看中央電視台的時候,也覺得『在大陸,我是外星人』

=====

多年前當我去了宜蘭去拜訪一個朋友, 他們第一次帶我到東山河

我從到他們口中第一次聽到『社區意識』的時候

我才知道,『在台灣,我也是外星人』

=================================

全球化 在地化 是衝突牴觸的嗎?

============================================

請先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如果請你 指出一張方形或圓形甚至任何形狀的紙張的

『中心點』就算有些困難,但是大概你都可以看得出來

=====

簡單的說,『一個有限的平面上必然有一個中心點』

=====

現在如果請你指出地球儀上中心點,你認為是哪裡?

=====

『答案是:球面上的每一個點,都是中心點』

=====

這樣的結果,你認為理所當然嗎?

這樣的差別正是 全球化 本土化 爭議的解答

======================================

當我們站在地球上,看著週遭的事物,例如站在台北的街頭

你也許正站在101大樓的廣場前,你也許會認為

你所在的宇宙,是一塊有限的平面上,所以你會認為

這塊有限的平面上,必然有一個『中心點』

例如『廣場的中心點』『台北的中心點』甚至

『台灣的地理中心點』

但是如果你搭乘直升機從廣場起飛,飛到一定高度,

你會發現,那個『有限』的界線似乎消失到地平線下了

當你往前飛的時候,你會發現永遠到不了盡頭!!!

你會開始了解,也許你還不知道,那個『中心點』在哪裡

幾千年前

當我們的祖先登上高山或航向海洋就已經了解了!!!

=====

但是接受我們生活在一個『球上』這個事實,簡直嚇壞無數人

=====

直到數百年前,人類社會才能真正接受這一點

===================================

所以你是用哪一種觀點看待你正面對的世界

你能只用一種觀點嗎??不能

我們所需的四種視野:

微觀(micro view 需要放大鏡,顯微鏡等),

近觀(close view 需要集中視線30cm), 

遠觀(open view 需要觀看全部3M),

巨觀(macro view 需要眺望,望遠鏡,地圖)

我在不同的時刻,可能同時需要四種中的數種視野

 

如果我們只有少數的視野,例如缺乏微觀或巨觀視野

只能看見舉目所見的事物,當然不行

但是如果你一直戴著雙筒望眼鏡,也是無法過生活

======================================

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

其實,不管你喜不喜歡,地球上某個不知名的角落所發生的事

都正在影響你現在每天的生活

====

當墨西哥灣上的颶風吹向紐奧良,你每天加油的的錢就漲了

幾百塊,你發現你開的車可能是日本車,但是其中一個在

『烏托邦』生產的電池接頭有問題,你的車可能被迫回廠更換

而西伯利亞的鳥類得了H5N1禽流感也有可能讓你吃不到香雞堡

只好回家看韓劇,一邊喝著美國牌子越南生產的『嗚嗚』可樂

以上內純屬虛構但是卻是如此真實

=====

但是你要用哪一種心態來看待,來自全球的事物

1.      我要愛用國貨,拒絕舶來品

2.      外國月亮一定比較圓,遠來和尚比較會念經

3.      這東西雖好,但是比不上祖國的東西更好

我想都不是吧!

我們有自信嗎?我們願意平等尊重去看待嗎?

=======================================

我們當然必須了解跟熱愛我們所在的這塊土地

如果我的朋友,現在去大陸工作

我也一定告訴他,必須了解跟熱愛那塊土地

====

當我們到了異鄉,就要把他鄉當故鄉

====

這就是『本土化』或『在地化』的意涵

====

至於為什麼要了解世界不同的地方

因為我們已經不可能跟前人一樣

一輩子老死在故鄉

=====

世界上的每個地方,都可能是我的故鄉

=====

多年前在一個僑委會的座談會上,我也是與談人

記得主持會議的是當時的副主委 洪冬桂女士

我就提出『新僑胞』的定義

我說『我弟弟可能變成僑胞,因為它可能去泰國工作』

他是未來的僑胞,後來果然我弟弟去了泰國一段時間

『我兒子可能也是僑胞,他可能去SanJose工作』

每一個人民,都可能是僑胞,我們不需要分老僑跟新僑

而是把全國人都當成『新僑胞』或『準僑胞』

我們應該做的是『做好準備』當他們還在國內

或者還是學生的時候,就該做好『僑教』

======

其實,並不一定要真的移民或到國外工作

透過網際網路跟旅遊或媒體,我們每天都在不停的吸收

來自這個地球上不同地方傳來的訊息

======

關鍵在於,你用什麼態度來看這個訊息

 

如果了解『答案是:球面上的每一個點,都是中心點』

那麼,地球上每個地方,都是平等的

沒有哪堿O中心,沒有哪堿O故鄉

=====

你現在在哪裡生活,就用心在地的去體察跟了解

=====

反之,也不要貶抑世界上任何其他的生活方式

胡適講過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我想這也是五四運動的

中心思想之一『坐轎子的人,沒有資格嘲笑坐汽車的人沒有文化』

因為轎子跟汽車,是不同的文化(我們現在當然不會

但是將近百年前的人們,可不是這麼想,胡適才會這麼說)

==============================

那麼對於『全球化 在地化 是衝突牴觸的嗎?

的這個問題,其實已經很清楚了

 

全球化與在地化(本土化)根本是一體的兩面

其實就是Glocalization』全球在地化

=====

唯有『尊重差異 , 創造差異』才是唯一的出路

=====

能尊重多元,自在自信的觀全球

也能尊重在地,用心熱愛所在的這塊土地

台灣人在上海, 當然要比在地人更熱愛上海

北京人在紐約, 當然要比紐約客更用心了解紐約

台灣人在台灣,當然更要用心熱愛這塊土地

台灣人在台灣,當然也要平等尊重全球的每個角落

再說一次

=====

不要讓全球化或本土化成為『偏見與傲慢』的藉口

====================================

唯有『尊重差異 , 創造差異』才是唯一的出路

====================================

世界公民運動宣言
 

世界公民
運動重要觀念的省思

1.語言學習(英語學習)的正確態度

2.全球觀(國際觀) vs 在地化(中文化)

3.多元與一元的差別

4.Language corner vs English corner

5.台灣為何能成為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心

6.從農業,工業到商業及服務業

7.體力,權力,財力,魅力到 智力與心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andros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