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東昇的意見]世界公民想清楚!

日本修憲的目的,最終就是要變成一個正常國家

因為 日本跟台灣一樣,現在不是一個正常國家

但是 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 主權獨立的國家(實質主權/對內主權完整),

只是 法理主權(對外主權)跟中國衝突

  

日本 連 主權獨立 都沒有!!! (例如 不可以有軍隊!!!)

所以,日本要變成一個 正常國家 可以理解!

但是,你會不會擔心 日本軍國主義復辟,再度侵略他國呢?

尤其是 中國 跟 韓國 會同意嗎?

中國面對日本要成為正常國家,到底要怎樣?

台灣又該如何面對?

坦白說:

擔心日本軍國主義復辟,還不如擔心 中國惡意崛起!!!

不是嗎? 動不動飛彈射台灣,射衛星, 動不動口出惡言 解放台灣,血洗台灣

全世界該擔心日本,還是該擔心中國,大家想想看吧!!!

這才是[世界公民]該思索的!

我再問一次:

台灣要變成一個正常國家嗎?

台灣現在要變成一個正常國家嗎?

台灣現在要馬上變成一個正常國家嗎?

先想清楚,好嗎?

請參看:

台灣是一個國家嗎? 當然是!

http://bloguide.ettoday.com/alexandros/textview.php?file=59006

反對第二共和,反對制憲,確保中華民國!

游提廢台灣前途決議文! 主張台獨嗎? 不敢明講嗎?

讚!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

=====================

中國時報 2007.05.12 
國會通過公投法案已成定局將為日本修憲舖路
中央社


 在日本參院憲法調查特別委員會通過公投法案後,這項有關修憲手續的法案後天在參院正式通過似已成定局,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視為本屆國會最重要議題的這項法案將為日本修改戰後憲法舖路,他能否如願在任內完成修憲,將成為安倍內閣受矚目的焦點。

 公投法案首先在四月十三日經由自民、公明兩黨執政聯盟等支持,在眾院總會以贊成票居多數而通過,昨天再經參院特別委員會通過,後天經參院總會通過後正式成立已是確定之勢。

 日本實施戰後憲法於五月三日屆滿六十周年,安倍就任後一再表明全力促使任內完成修憲,公投法完成了修憲的手續,使得安倍向修憲目標邁出一大步。

 公投法的主要重點包括:只限定於為修憲進行公民投票;有權投票者年齡在十八歲以上;贊成票須超過投票總數的半數以上才能使修憲案通過;公佈三年後才能實施;實施之前,憲法審查會不對修憲案進行審查。

 日本參眾兩院在二零零一年一月分別成立超黨派的憲法調查會,就修憲問題展開討論。眾院憲法調查會於二零零五年四月提出報告書,參院隨後也提出類似的報告案,充分展現執政黨修憲的強烈意欲。

 根據憲法規定,日本若欲修憲,必須先制訂公投法案,送交國會通過,接著修改國會法,設立憲法常任委員會,朝野政黨就修憲草案達成協議後向國會提出,須經參眾兩院各三分之二以上贊成後,修憲提議才可正式成立,然後再經公民投票,過半數贊成通過後才對外公佈實施。

 日本現行憲法是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在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主導下,於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三日制訂公佈,一九四七年五月三日實施。自民黨內部長年來一直不滿這部並非由日本人制訂的憲法,二零零五年底經由慶祝建黨五十周年而宣佈黨的新憲法草案,最大在野黨民主黨則發表憲法提案。

 去年五月,兩黨執政聯盟和民主黨分別提出公投法案,雙方針對提出共同修正案的協議在進入最後階段時破裂,結果各自向國會提出修正案,執政聯盟憑藉在參眾兩院的優勢而否決民主黨的提案,將在後天的最後一關表決通過而成立。

 日本「朝日新聞」在五月初發表的民調結果指出,百分之五十八的日本民眾認為有必要修憲,表示反對的只有百分之二十七;至於對安倍晉三任內的修憲則看法不相上下,百分之四十贊成,百分之四十二反對。

 日本現行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放棄戰爭及不擁有戰力,贊成加以改變的有百分之三十三,認為不宜改變的則有百分之四十九。百分之七十八認為第九條有助於日本戰後維持和平,持相反意見的只有百分之十五。第九條將在今後的修憲動向成為最引起關注的問題。

============================

請點選下列文章:

炒熱[台灣是不是一個國家]這個議題! 懇請支持!


=====================================

大國崛起?!

[李東昇的意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引用來源: http://ad.cw.com.tw/ec/0703world/index.html

============================

中國中央電視台紀錄片 「大國崛起」為何引發爭議?

「大國崛起」記錄九個世界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
企圖給中國這隻「甦醒中的獅子」一些歷史借鏡,
但為何自去年十一月首播至今,
持續引致各界矚目與毀譽?



文文現深

「忽視過去的人,在未來行程裡,只是一個缺乏思想準備的匆匆過客……。我們要做的只是一件事,讓歷史照亮未來的行程。」
──中央電視台「大國崛起」解說辭

中國媒體和知識界從沒有為任何一部紀錄片,投入像「大國崛起」這樣的製作陣容。十二集的紀錄片,每集長約五十分鐘,記錄自十五世紀「地理大發現」以來,[PT]葡萄牙、[ES]西班牙、[NL]荷蘭、[GB]英國、[FR]法國、[DE]德國、[JP]日本、[RU]俄國和[US]美國,一共九個世界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


其中隱藏著對當代世局,特別是對中國的借鏡和教訓。


小國寡民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為何能夠跨越滄茫海洋,打開全球化的序幕?
為什麼英國議會制度和悠久的政治傳統,能夠帶來長治久安,孕育了工業革命和眾多學術偉人?
為什麼普魯士軍隊在戰場上的勝利,早在小學老師的講壇上就決定了?
為什麼法國浪漫主義和人文精神,可以造就強大的「軟實力」?
日本如何融合傳統與現代,超越東西文明衝突的宿命?
曾經是全球社會主義明燈的蘇聯,為何未能及時發現並糾正計劃經濟的弊端,以至於積重難返?
美國為何能夠在歐洲文明的基礎上,開創自己的發展道路,成為全球第一強國?


這部片子製作時間長達三年,由大陸學者和記者合組的採訪團隊,遠赴海外現場,採訪全球一百多位頂尖的政治、經濟和歷史專家。

 
其中發現,人口和國土大小,都不是形成大國主宰力的主要條件;思想文化滲透力、國家凝聚力、技術創新、合理的制度以及國民教育素質,才是關鍵。


獻給「甦醒中的獅子」


在「大國崛起」裡,中國既不是世界的中心,甚至不是五百年來崛起的九國之一。但紀錄片的製片,意在給這隻「甦醒中的獅子」一些歷史借鏡的企圖,不言可喻。


大國模式無法簡單複製,而任何大國只要漠視歷史教訓,在關鍵時刻做出錯誤的選擇,結果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德國、日本的軍國主義路線,蘇聯體制僵化以至解體,都有過慘痛的經驗。


中國在二十一世紀面對崛起的機會,更需要「讓歷史照亮未來的行程。」
這部片子因為觸及許多政治敏感議題,在去年十一月十三日首播之後,立即引起轟動,創造了一個月之內重播兩次的紀錄,引發對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的討論和反思,以及不同立場和觀點在蓬勃發展的網路論壇上激盪。
不只大陸內部沸沸揚揚地討論,連歐美日等國際媒體也加入分析、報導。韓國教育電視台並在今年初引進該片,完整播出。


由於中央電視台在大陸官方的重要地位,這部片子背後是否由中共高層指點,有意藉此導引民意,為政治改革創造輿論環境,更是出現各種政治揣測。但對這部片製作團隊來說,事情並沒有那麼複雜。


一段新聞觸動靈感


二○○三年底的一個早上,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副總監任學安坐車上班途中,聽到電台廣播,中共中央最高層的政治局集體學習會,在十一月二十四日上完一課,由南京大學和首都師範大學的老師講析──「十五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歷史」。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課堂談話時強調,中國發展需要深遠的歷史眼光和寬廣的世界眼光。能夠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把握住機遇,落後國家就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喪失了機遇,原本強盛的國家,也會不進則退。


就是這段新聞,觸動了任學安的靈感,建議就課程所講述的九個國家發展經驗,拍攝紀錄片,在政治局學習會的氣氛帶動下,很快被上級接納。


對年輕的電視台媒體人來說,這可是難得的挑戰。製作單位選擇了學術界和電視專業合作模式:首先邀請北京大學歷史系的教授團隊,分頭完成九國的歷史初稿;電視團隊再接手,撰寫電視製作大綱和劇本。


這段期間,策劃人、撰稿人、編導,跑遍北京大小書店,買來數百本參考書,深入鑽研,核對細節,同時向大陸各地著名的歷史、政治、經濟專家請教。


要處理好一國的題材,已不容易,要同時處理好九個國家和大量政治敏感問題,包括法國的自由平等博愛精神、俄國十月革命、英國議會傳統、美國資本主義制度等,困難可想而知。俄羅斯的劇本,就寫了整整一年。二○○五年四月,劇本在沒有重大改動的情況下,通過中央電視台高層審查。

 
二○○五年,電視台由學者、編導、記者、攝影人員組成的七個採訪隊伍,分批出發。其中,有些人是多次得獎的紀錄片編導,有些人則帶著緊張心情首次踏出國門。


平靜地觀察西方


由於事前充分準備,海外採訪比預期順利許多,三個月內全部完成。外國人出於對中國前途的關注和好奇,大多願意接受採訪,包括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瑟夫.奈伊、歷史學家保羅.甘迺迪、經濟學家喬治.史蒂格勒、法國前總統德斯坦、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等。


他們還拍攝各國珍貴歷史文物,例如哥倫布航海日記手稿、法國《人權宣言》印刷稿、亞當史密斯《國富論》手稿等。


大陸中生代知識分子,喜歡把「大國崛起」與一九八八年、同是中央電視台製作的著名文史評論片「河殤」,拿來比較。「河殤」對中國傳統價值和信仰進行嚴厲的反思和批判,表達了對西方民主文明的嚮往,是八九民運的思想前導,在中國電視史上,有重要的開創意義。


在「河殤」的時代,大陸知識分子對西方文化多只是一知半解。「河殤」總撰稿蘇曉康當時有一位在《中國青年報》工作的好朋友麥天樞,後來成為「大國崛起」的總策劃。


經過六四事件以來的風風雨雨,麥天樞這一代,對八九民運的激情,有更多的思考。論斷世事,也比過去寬闊許多,能平靜地觀察西方,學習妥協而非照單全收。政治改革立場上,則相信漸進式改革好過於革命。這些態度,都大量反映在「大國崛起」上。


「大國崛起」另一位靈魂人物,曾經擔任南京大學和北京大學教授的錢乘旦,是這部片子的學術指導,也是二○○三年政治局學習會的兩位老師之一,研究英國史的著名學者。在他的指導下,「大國崛起」用整整兩集,介紹英國崛起對現代世界的巨大影響,特別是民主老大哥深厚的政治傳統和包容力,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似談文學 實談政治


「大國崛起」介紹莎士比亞時,看似談文學,實質談政治,對習慣於壓制異議的中共執政當局,應該更是敏感:
「在莎士比亞的歷史劇當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當然知道這一點,她卻並沒有下令禁止演出莎士比亞的戲劇。儘管在『哈姆雷特』這樣的劇中,就有『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這樣的台詞,但這並沒有影響伊莉莎白女王就坐在舞台對面的包廂裡看戲。女王的寬容,成就了莎士比亞的藝術高度,而女王的開明並不僅僅表現在對待藝術的態度上……。女王明白:權力的基礎是全體英國人組成的民族,沒有民眾的支持做後盾,王朝就沒有立身的可能。」


除此之外,同等篇幅用來介紹《大憲章》,讓觀眾產生更多政治聯想,特別是大陸各地官僚惡勢力肆意掠奪農民土地、濫用權力等事件層出不窮的時候。


「(大憲章)第一條,就是國王要宣誓……,不能剝奪他人的權利;另一條是,如果法庭沒有判決,國王不能逮捕和剝奪他人的財產。這兩條表明,臣民的權利是獨立的,不是國王恩賜的,所以國王也不能剝奪它。」從此之後,英國逐漸形成兩大政治傳統:「王在議會」、「王在法下」,國王的權力不再至高無上,只能在法律的限制下行使權力,透過議會來統治。議會制度實際上也保障了英國的崛起。


但縱使如此富於深意的製作,獲得大陸知識分子和民眾的正面評價,但伴隨的批評也不少。


引發各界正反毀譽


《南方都市報》的一篇評論,不點名批評中央電視台,這幾年來,每年都要搞一些「盛世大聯歡」節目,「是勵志呢,還是安慰乃至迷幻?」近代史學者章立凡的說法更露骨,認為「欲求大國崛起,請先走向共和,」最好別學當今的暴發戶,「剛有了幾個臭錢,就到全世界去逛窯子。」自由派尤其注意,這部片子對前蘇聯在史達林時代實行「大清洗」,後來對捷克和波蘭的鎮壓,都略過不提。


左派對「大國崛起」更不滿意,認為片中宣揚的意識型態,完全是向資產階級自由化靠攏;所謂九大國,大多數都是八國聯軍的成員,不是曾經欺凌中國,就是在世界各地有過壓迫殖民的醜陋一頁。

 
在一個崛起中的躁動社會,能引致各界矚目與正反毀譽,共同思考國家前途,學習接納不同的觀點,照亮歷史的行程,也許這些正是製作群所預期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andros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