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東昇的意見]這才是台灣真正該改進的!

加入聯合國有用嗎?

讓台灣變成一個正常國家又如何?

先好好面對這個問題吧?

如何讓世界走進來?

如何讓台灣走出去?

再說一次:跟是否加入聯合國無關!

跟邦交國的數目無關!

跟兩岸是否直航,是否成立兩岸共同市場無關!

而是 跟 台灣該怎麼做有關!  

跟 台灣人該如何轉變有關! 

以我幫Robert處理投資台灣跟在台居留的經驗

真的 我跟Robert真的氣炸了!!!

台灣對於外國人,尤其外國人才

真的非常不友善!!! (我們辦了三個月,跑了十多次!)

而且過程中,有些單位無法溝通還要我這個臺灣人出面

有些單位卻把曾經擔任博德曼亞洲區總經理的人

當成外籍女傭.... 我只能說:台灣根本沒有準備好

讓世界的人才,到台灣來!!!

你準備好了嗎?

台灣準備好了嗎?

台灣的政治人物懂嗎?

靠我們自己吧!!!

請支持 世界公民運動

請參看:

吸引國際人才,台灣落後亞洲 (全文轉載 CHEERS雜誌/中時電子報)
全球征戰新人才 (全文轉載 from 天下雜誌/中時電子報)
王建民在世界打拼,所有人都會敬佩支持 (感謝聯合報的用心整理跟東森的報導)
台灣創新力全球第6亞洲第2! 這才是台灣的力量!!!

 

[世界公民運動]的宗旨與目的

世界公民運動宣言

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 我們有嗎?

何謂世界公民? 

1.語言學習(英語學習)的正確態度

2.全球觀(國際觀) vs 在地化(中文化)

3.多元與一元的差別

 4.Language corner vs English corner

5.台灣為何能成為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心

6.從農業,工業到商業及服務業

7.體力,權力,財力,魅力到 智力與心力 

敬請轉傳 台灣實業計劃初探 
請點選這裡 http://bloguide.ettoday.com/alexandros/textview.php?file=0000022555 

   

==================

引用來源: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Rtn/2007Cti-Rtn-Content/0,4526,110110+112007071000696,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7.10 
吸引國際人才,台灣落後亞洲
文史書華(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本期《CHEERS》雜誌)




「我在街上想透過問路來練習中文,但你們都跟我說英文,」來自美國的美語教師韓廷熙(Matthew Hehn)說。台灣人一碰到老外,總不放棄任何可以練習英文的機會。

回想3年前正準備前往台灣學習歷史,韓廷熙的教授跟他分享1980年代來台灣,還是看著布告欄上的徵人啟事找工作,而且內文竟然是用中文寫的。

台灣人總擔心自己不夠國際化,但在老外眼中,台灣的改變卻非常明顯:外僑人數成長到42萬人次、外籍有效聘僱專業人數近3萬。

當企業無國界,工作也跟著無國界。在這個人力流動空前自由的年代,繼續用「出走」來衡量一國的人才資本,忽略它對人才「進口」的吸引力,顯然是種「落伍」的想法。

這樣的趨勢正反應在亞洲最近的變化上。

亞洲:從人才流出到流入

5月中《時代》雜誌(TIME)以新加坡為封面,描寫新加坡正進行城市變臉,透過軟性訴求來吸引外籍專業人才的移民,期許外籍人才能從87萬成長到100萬人次。

除了透過政策面吸引外籍專業人才,新加坡還透過經濟發展局(EDB)主動到海外延攬人才。「EDB甚至曾接觸過一位台積電的台籍處長,」身為新加坡人、目前擔任台積電人力資源服務處資深處長的曾春良透露。

不只有新加坡,連過去對接納國際人才較保守的亞洲國家,都搭上這波潮流。

中國大陸官方設立國家外國專家局,負責執行「引智計劃」,預計每年引進40萬外籍專家,帶進新技術。南韓則推出「外國人生活環境及改善5年計劃」,強化適合外籍人士居住的生活環境。

在1980年代被認為是人才出口國的亞洲,已準備好晉身為優秀人才的流向終點。

引進外籍白領人才,填補人才缺口

回頭看台灣,和20年前相較,台灣對於邁向國際化的企圖更大、也更急切。但當亞洲各國正用百米速度和台灣競逐外籍專業人才的同時,我們的速度卻不夠快。

「台灣正落後於亞洲這波潮流,」台北市美國商會執行長魏理庭(Richard R. Vuylsteke)明白的說。

近幾年受全球工作版圖重整以及出生率下降的影響,亞洲各國都面臨人才短缺的問題,台灣也不例外。

面臨產業結構轉變及產學間的供需失衡,台灣在未來2﹣3年內,不論高級專業人才或科技人才,將分別面對近5萬人的人才缺口。要彌補這個缺口,除了改善學校教育、加強在職訓練,還有第三條路,也是現在亞洲主要國家的角力重心--引進外籍專業人才。

目前台灣外籍白領工作者以從事教育服務業為大宗,專業、科學及技術人員僅佔7.2%,而這些外籍人士仍以大學學歷為主。

這樣的組成,就台灣 對高階或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來說,顯然有落差。

「台灣正面對『腦力轉向』(brain diversion)的環境,」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所長陳信宏觀察。台灣科技人才過去以「台灣--矽谷」為移動範圍,但面對產業聚落的分工,亞洲地區人才網絡的流動日趨複雜化,高素質的外籍專業人才不再是單純的兩地點對點移動,跨區域的流動正在成形。

在這樣的浪潮中,台灣如何擺放自己的位置和視野,去爭取更優秀的外籍人才進來?

對外籍人才說不的台灣?

資訊的友善性是第一個檢驗關卡。

一篇教導外籍人士如何兌換統一發票的資訊--「我是外國人,我有中獎的機會嗎?」它不是出現在官方的資訊網,而是出現在1999年由台灣人劉孝煦所建立的"Tealit"(Teaching English and Living in Taiwan)網站內。

「簡單的說,外籍工作者的申請表單或表單說明都是中文,」負責台積電國際人才召募的曾春良說。

儘管負責外籍專業人員工作許可(Work Permit)的勞委會職訓局表示現在已將表單全部英語化,但當外籍人士對台灣生活資訊有疑問時,官方資訊管道並不是他們心中的第一順位。

除了資訊管道不完整,申請工作證照的手續也繁雜和不順暢。

外國人在台灣工作要具備3張證照:外僑居留證(ARC)、應聘居留簽證(Work Visa)、工作許可(Work Permit),3種證件分屬不同單位掌管,加上不同產業背景的外籍人士分屬不同組織負責,跑行政手續就要花上一段時間。

平常協助外籍人士在台工作資訊的劉孝煦,會在網站內詳細解說各種申請手續,連最新的就業服務法都有英文版本。媒體出身的她,甚至跑去進修法律,要把台灣法律讓剛來工作的外籍人士清楚了解。

「申請程序複雜,這不是行政人員沒做好,問題的根本還是台灣的心態(mindset),」魏理庭指出。台灣對外籍白領人才在申請工作證照的限制,其實反應的是過去製造業時代的思維:進來一個人力就會讓本地人失去一個工作。

「不要只用加減方式來看,引進外籍人才要取其利、避其害,」陳信宏分析。長期來看,引進外籍人力補充人才缺口,進一步吸引跨國公司投資,帶動本地就業市場,實質上彼此是互相帶動。鄰近的香港和新加坡,就是靠外籍專業人士帶動自身的產業發展。

企業主動走出去,把人才帶回

把外籍人才視為競爭力的籌碼,台灣企業在這點看得很長遠,積極看待外籍人士和本國工作者之間的非消長關係。

幾年,台灣有不少世界級的企業品牌,當它們要面對世界級的競爭對手時,就需要第一流人才帶進的新技術和新視野。

目前,不少知名企業如友達光電、台積電、宏等,早已透過企業的品牌力和產業前景,直接到人才市場進行召募,主動把自己介紹給優秀人才。

「如果我們能直接把人才需求放在他們(外籍人才)手上,他們就會有選擇,」曾春良解釋,企業不能被動等待政策改變,有人才需要,就要先走出去。

但當台灣廠商進行海外人才召募時,過去始終面臨一個難以突破的現實問題:台灣薪資競爭力在檯面上明顯落後亞洲主要各國。

這個壓力在台灣中小企業身上更明顯。佔台灣企業97%的中小企業,受限於經營規模和資金,並不能滿足外籍人才的福利和薪資需求,據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表示,中小企業參與該處所舉辦海外攬才團的數量也逐年減少。

然而,對新一代的外籍專業工作者來說,薪資並非絕對考量因素。他們選擇工作時,考慮得更多。

老外來台灣鍛鍊功夫

「如果我要在半導體產業發展,台積電絕對是要考量的公司,」在台積電擔任資深工程師的羅杰夫(Rajivakshan Ramanathan)肯定的說。看準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龍頭地位,當浪頭推到前方,就要搶先卡位。

此外,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商務專員曹四洋也觀察,不少日本退休的銀髮族前來台灣科技產業工作,他們要的不是薪水,而是希望到台灣發展事業第二春,證明自己在工作市場中的價值。

除了科技業,台灣內需市場的瘋狂競爭,還吸引到優秀的行銷人才來試一試自己的本事。

過去曾在香港和中國大陸工作,現任太古可口可樂通路群經理的周瑩,在行銷專業領域上看到台灣對行銷人員的訓練潛力。

「香港的飲料市場很穩定,而大陸市場大,擴張機會本來就多。反觀台灣,雖然市場小但新產品不斷增加,對專業來說就是個"training ground"(訓練基地),」周瑩分析。

市場極具挑戰外,職場的人情味則是前來台灣工作的附加價值。來自香港的周瑩笑稱香港人在工作上都是「機器人」,到台灣後她可以和同事當朋友。

在這次採訪裡,問起所有老外他們最喜歡台灣哪一點,一致的答案都是:台灣的食物。除此之外,生活成本低於其他亞洲主要城市的高消費(台北排名全球第48),也讓這些外籍人才喘一口氣。

「台灣是亞洲國家裡最棒的居住地,」在台灣待了將近23年的魏理庭感嘆。

如果說台灣的企業品牌、市場特性、人情味甚至是美食都是吸引老外的強大號召力,在鼓勵人才湧進的做法上,還有什麼更積極、更有效的方式?

當整個亞洲積極擁抱國際人才,甚至開始成為移動人才的終點站時,台灣,不該成為被忽略的選項。

台灣老外的入口網站:Tealit

如果要問在台生活的老外,平常都瀏覽什麼樣的台灣網站,"Tealit"(Teaching English and Living in Taiwan)是名列前茅的答案。

1999年,劉孝煦看準台灣外籍英語教師在未來的成長潛力,但卻缺乏台灣生活資訊的管道,曾在媒體工作的她,索性成立Tealit網站,做為外籍英語教師和台灣市場間的資訊溝通平台。

「我們是104加上Yahoo!奇摩,」劉孝煦形容Tealit網站所提供的服務。

以生活訊息來說,除了最受歡迎的語言交換平台,租屋和交易拍賣也很受青睞。今年4月開始,Tealit還推出線上華文教學,透過詞彙的發音練習,讓老外更親近台灣。

工作資訊方面,Tealit如同人力銀行網站的操作方式,雇主需付人事廣告刊登費用,目前Tealit每年營收都保持5成以上的成長。

最新數據顯示,Tealit每月流量已超過700萬人次,其中海外瀏覽人數就佔了3成以上。

雖然網站名稱寫著「英語教師」,但服務對象已不侷限在外籍教師。國內廠商敏感度高,一些知名科技大廠如宏(Acer)、明(BenQ)等企業早開始在Tealit上張貼徵人訊息。

事實上,作為外籍人士在台資訊網,Tealit並非台灣唯一,還有另一個以論壇形式成立的"Forumosa"網站,資訊內容與Tealit相當。

當台灣要邁向國際化時,民間的外籍人士入口網站比官方資訊網更來得活躍。



(Tealit網址:http://www.tealit.com  
Forumosa論壇:http://forumosa.com/taiwan


(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本期《CHEERS》雜誌)

===================

2007.07.10
台、港、中求職圈成形 瞄準跨海新工作
台灣,向前看!

不再是西進或不西進的考慮,現在六年級生的焦慮,在於你有否足夠的能力,在區域競爭中冒出頭,與世界人才競爭!如何累積有價值的中國經驗?如何又在台灣確定你的不可取代性?擺脫島嶼束縛,成為新世代的區域人才,才是關鍵。

63年次的蘇國偉剛在上海度過他的33歲生日, 這是他到大陸工作第4年。在台灣進入寶僑家品(P&G)1年多,因為表現不錯,公司問他願不願意去上海?「給我機會學,不去就是傻子!」那一刻,蘇國偉腦海中只閃過這句話。
1,000多個日子過去,蘇國偉在中國的工作,從業務拓展到經營,最近他被調到中國寶鹼廣州總管理處擔任全球業務服務經理,參與未來5年的重大策略規劃。「這表示你的『中國生涯』從此定調了嗎?」記者問他。

「哪裡有有趣的工作,就去哪裡,」蘇國偉並不認為自己會一輩子留在中國,也不擔心踏上所謂「不歸路」,因為:「不管在哪裡,只要你成功,永遠會有更多recommendation(肯定),永遠會帶來更多機會。」

面對中國崛起成為舉世焦點,你的選擇,是忽略、觀望,還是集體地焦慮?

兩岸三地工作圈正式成形

沒人能否認,一個新的「華商經濟體」正在成形。根據《天下》雜誌調查,今年兩岸三地華商1,000大企業的成長速度是全球企業2倍,平均獲利率高達9%,更遠高於全球500大的6.4%。

其中,香港以22.5%的獲利率最高,中國以7.1%排名第2,台灣則為5.3%。

這個全球矚目的經濟體系連帶造就出新的「兩岸三地工作圈」,對台灣的衝擊尤深。去年底海基會一項調查中,15%的受訪者目前有家人在中國大陸投資、工作或居住,本人或家人曾在中國大陸居住累積超過3個月的佔17%。

如果以全國20歲以上成年人口約1,710萬來計算,前者數目達250萬人,後者更達290萬人。

事實上,不管你要不要跨過海峽中線,企業就是把所有經理人放在同一個籃子衡量,平衡供需。台商用大陸人才,陸商一樣用台灣人才。像大陸平安保險最近計畫大舉挖角香港、台灣300名好手。6月份,18名台灣機師準備轉進,同樣是難以抵擋對岸的重金禮聘。

不願當個旁觀者、放棄參與的權利;也不想落進「出走」、「買張西進單程票」這些聽來多少帶些無奈的選項,是許多人心中的矛盾。

不過,對處在25∼35歲間的六、七年級生來說,未來至少還有30年的工作生涯,既然中國議題無法迴避,勢必得提出更積極、多元、正面的回應。
六年級積極下海「當球員」

很多六年級生現在思考「中國經驗」的意義時,確實都與四、五年級生大不相同。

跨海工作當然是為尋求更好的發展,但也包括主動迎向競爭、直視競爭。

「大」與「競爭」現在是描述大陸職場最精準的關鍵字。「高成長、高需求」卻絕不等同於"easy money"(好賺錢)。

104人力銀行總經理阮劍安觀察,近10年,不管是大陸「海歸派」、本地逐漸成熟的幹部,或是從外商釋出的人才,都進步神速。何況「現在大陸對經營的要求,已經遠大於台灣市場的挑戰,」阮劍安說,抱著「指導者」心態過去,完全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59年次的瑞傳科技大中華區FAE資深經理劉人豪有個更貼切的比方:四年級生去當「教練」,五年級生是「球員兼教練」,六年級生恐怕不得不面對以「球員」身分下場的現實。他深深感到一種來自周遭「年輕化」的壓力。「我這個位子在業界還沒碰到年紀比我大的,」劉人豪說。

從瞧不起到尊敬,從給東西到學東西

但擁抱競爭,在競爭中成長,正是愈來愈多六年級生前進中國的主要目的。

63年次的藍偉豪在廣告界累積8年經驗後,去年辭去在台灣陽獅廣告的工作,當起「自由接案族」,他的案源橫跨兩岸,連帶也過起「上海--台北」兩地交替的生活。

2001年與2003年時,藍偉豪曾2次由台灣智威湯遜外派到北京智威湯遜,把福特汽車同型車款在台灣行銷上市的經驗,帶去指導當地團隊。「沒去之前會瞧不起他們,去之後發現他們非常努力,」他談到自己前後最大的改變是:「學會尊敬,真的把他們當作對手來看。」

去年台灣汽車銷售量衰退3成,廣告圈一片殺伐聲。藍偉豪順勢做了生涯轉型,並非只為甩開不景氣。

「我想到競爭的環境去衝刺,而且不是只有字面上,是實質上跟全世界競爭,」後面兩句話,他特別加強了語氣。想成為最優秀的運動員,怎可能不志在奧運?阮劍安則一語道破現在六年級生,整個思考邏輯翻轉的核心:「你是去『給東西』還是『學東西』?」


如果說過去四、五年級盛行的模式是「拿經驗換錢」,只需要考慮報酬來彌補犧牲,今天的新生代,眼光就應該從"give"(貢獻)轉變成"learn"(學習)。學什麼?學各種小島上沒有環境建立的能力配備。

像38歲的台灣戴姆勒克萊斯勒行銷企劃部協理余一哲,兩個多月前剛從北京回來,結束1年6個月的長駐。他本來在台灣負責人力資源,「我的下一步是面對大中國或東北亞,」他看得很遠,中國經驗「不一定要長,但一定要有」。

當德國總部在中國成立合資企業,需要從台灣派人協助建立人資系統時,余一哲很快地決定答「有」,成為台灣克萊斯勒第一個外派去的幹部。

「中國經驗」帶給余一哲的,其實是「世界經驗」。他在那裡接觸各國人種,到當地清華大學義務幫研究生做職場輔導時,則見識中國更年輕的新生代。「以後的亞洲圈,你的團隊組成不會只有你熟悉的台灣人,」余一哲感受非常深刻。

另一個能力試煉場

采鈺科技資訊技術部經理孫天相,4年前34歲時,到浙江寧波一片荒地上參與晶圓廠興建。他描述當時住的地方「家徒四壁」,只有一張床跟書桌,2、30瓦亮度的電燈,浴室公用,「比我去念高中的生活還不如。」

「刻骨銘心,但我很清楚我想要什麼,」孫天相說。作為建廠IT部門的第一個員工,他的任務是:從無到有,建立一套半導體製程完整的資訊系統。

苦歸苦,孫天相如今卻很懷念在寧波的時光。「沒那個位子,我沒機會證明自己的實力,」他的信心是從實戰中建立的:「科技公司IT最高主管要有的特質跟能力,我都做到了;對台籍、陸籍部屬,我都有能力管理;就算有一天再隻身過去,我都能handle。」

每個人都知道「世界是平的」,競爭無國界,在區域經濟當道的時代,如何竄出結構的限制,搶先建立對局勢的掌握?一水之隔的對岸,提供台灣年輕人極佳的試煉場。


做區域人?或只做台灣人?

它打開了移動的起點,打開了工作的變化性,然而對這些寫滿企圖心的臉孔來說,它絕對不等於預告工作生涯的終點。

像余一哲去之前,就知道他不是尋找最後落腳的地方,回台後還可能面臨沒有位子的風險。但他在那裡看到香港人、新加坡人,甚至歐洲人,向外成為「區域人」或「全球人」的勇氣,都比台灣人更強烈,他們並不害怕「回不了家」。

去年大陸官方發布的數字提供了相對印證:2006年末,持外國人就業證在大陸工作者達18萬人,比3年前增加了1倍。

余一哲一點都不排斥再去中國。甚至,「現在去越南,我也很有興趣,」他笑著說。

積更大的職場籌碼

透過有策略、有計劃地規畫「中國經驗」,即使再回到台灣,都能成為幫自己加分的籌碼。

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內部,經理陳文孝是少數既熟稔國際會計準則又精通中國稅務的會計師,不到30歲,他就考上大陸會計師證照。6年前,陳文孝在致遠會計師事務所服務,主動爭取外派上海。然而以這種方式,他發現過去只能扮演諮詢的角色,不能直接提供審計、稅務等服務。陳文孝決定從台灣致遠離職,改由當地雇用的管道,進入大陸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編按:Ernst & Young在台灣的會員所稱致遠,在大陸、香港稱安永)。

在中國,會計領域正呈現一種「既國際又本土」的參雜狀態。本地稅務法令多如牛毛,各省差異大;但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的速度,又比台灣更快。2007年1月1日起,大陸已開始採用國際會計準則編製中國上市公司財報,台灣反而要延宕到2012年。這些因素也讓在當地實作,顯得更為必要。

中國經驗不是單行道

當時整個稅務部門就他一個台灣人,不過,單槍匹馬上陣的陳文孝沒有退縮,整整投入5年,直到去年9月,他才回到台灣。

現在陳文孝平均每個月出差2週,到中國服務當地客戶。雖然往返奔波,但可以兼顧雙親跟妻子,他覺得十分滿足。最重要的是,陳文孝的第一手經歷,成為水漲船高的搶手專業,企業要借重他傳遞的寶貴資產。
從中國經驗裡「得到」,固然是激發前進動能的誘因,不過,什麼是「得」?什麼是「失」?跟糾結於"To go or not to go"(去或不去)的上個世代比較,六年級生跨開大步的勇氣,往往來自他們對「得失」有更寬廣的審視與思索。

畢竟來日方長,這並不是個"one way"(單行道)、只看一時決勝負的戰役。

哪天派上用場,就是我的機會

64年次的偉視捷媒體公司企劃副總監黃心欣選在30歲時,轉任上海實力媒體,理由不只是工作內涵--專責NIKE這個客戶對她極具吸引力,還有大市場運作。「30個城市,等於台灣的30倍大,」她形容業務轄區的範圍。她做過5千萬人民幣的案子,規模相當2億台幣,幾乎是台灣許多企業1年的預算。

專業上揮灑自如,但黃心欣仍在1年後回到台灣。原因之一,是她不欣賞中國社會許多盛行的「潛」規則,以及普遍而言緊張、粗糙的人際關係。

黃心欣評價這段「大生活」時說:「它是直接回報在我身上,而不只有工作面。」黃心欣的危機意識、反應力、決策周延性後來都大幅提升。

她耐心地不急著收割:「哪天出現一個要管兩岸三地的位子,可能就是我的機會。」

從過來人的角度,打破小島視野,拓展「眼界」與「膽識」的過程,帶來的是一輩子的效益。阮劍安回憶,他擔任中國飛利浦數字影像系統中國區業務總監期間,種種與當地政府、利益團體折衝斡旋,在法律與誘惑的灰色地帶間拿捏分際,至今仍對他在管理與領導上影響深遠。

服務業興起,人才流動加速

對今天計畫去中國闖蕩的台灣年輕人來說,時代給了他最彈性、自由的選擇,這背後不能忽略產業的力量。

當服務業取代製造業成為「登陸」的主力,面對人、面對市場的特質,取代以往以生產流程為主的地域固著性,使工作人在台灣、大陸兩地的累積,相對容易銜接轉化。

信義房屋人資副總經理劉元德曾駐上海2年耕耘業務。面對當地收費只能有台灣二分之一,服務卻不能打折扣的局面,「如何能cost down還要有盈餘」,這類整合專業、在地條件開發營運的know-how,到哪裡都用的上。
為此,信義房屋常選派有潛力的員工,派駐對岸3個月∼1年不等,訓練他們擺脫侷限,打開見識。

反過來說,有了「移動力」只是第一關,不掉進同文同種的迷思、在異地過封閉生活,才是判斷能否創造出「有價值」中國經驗的重要準則。

中國經驗有2種:「有價值」與「無價值」

60年次的和信戲谷副理蘇侯彰曾駐北京、上海2年多,看到身邊不少台灣人,「生活、休閒都跟台灣人在一起,管理風格也一成不變。」與當地人、當地文化疏離脫節的程度,等於「到另一個園區工作而已,」他形容。若「凝聚力」比「擴張力」還大,等於畫地自限,關起成長的大門。

當全球經濟出現疲態,亞太區域經濟卻在大陸躍升、南洋復甦兩大下發動機驅策下,表現令世人側目時,如何成為兩岸三地的搶手人才,「中國經驗」不是目標,而是手段。

如同採訪時,蘇侯彰曾反問記者的問題:「一直待在台灣,就不會陣亡嗎?」台灣新生代要做的事,不是視若無睹,不是當溫水青蛙,而是躍上這個資金、人才都像蛛網般串聯、嶄新誕生的「大中華舞台」,佔有一席之地。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朗潤講座教授 巫和懋觀點

 
別埋在台灣的小資生活裡

整理麥立心

以後在跨國公司要升遷,履歷上出現中國經驗的部份是很重要的。這未必代表以後一直留在中國,但對人才的生涯規劃來說,是很重要的一段。

先了解中國吧,先敞開心懷來大陸看看,現在台灣的問題是太滿足於目前的成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變化多快。香港和新加坡人才是非常可敬的對手,大陸新一代的白領階級,也非常有能力,未來是全球競爭的時代,人才自由流動,你不出來看的話,人家會到台灣來把你的工作搶走。

台灣的年輕人要有危機感,要知道全球競爭的壓力,大陸這麼近,不過來看一眼,永遠在台灣過小資生活,也許日子過得還不錯,但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未來的變局會非常劇烈的變動。
就算不想來大陸,也應該到國外走走,和國際接軌,以後才會有生存下去的競爭能力。

春秋戰國時代人才是非常流動的,有能力的人就往欣賞你的地方去,中國大陸未來的工資差距會很大的,可能有很多高薪的人才,也有很便宜的人工,台灣應該要搶攻的,是高薪的部份,憑藉的,就是能力與專業素養。



致遠會計師事務所執行長王金來觀點


為未來10年做準備

不只個人需要汲取「中國經驗」因應「工作新大陸」,企業也計劃性地打開員工走向中國的管道,培養視野橫跨大中華區的人才。

致遠會計師事務所最近剛完成兩岸三地轄區業務整合,與香港、大陸合組大中華團隊。過去4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做法,是兩岸三地各自設會員分所,各自服務客戶。但致遠重整後,台灣會計師可爭取大陸、香港商機,客戶也可自由選擇要委託哪裡的會計師服務。

在人力上,致遠會計師事務所執行長王金來同步展開布局。

最近幾年,致遠透過內部「國際人才交換計劃」,把近30位員工送到美、歐、日等地接受3個月∼1年半不等的工作交換訓練,當然也包括香港與中國。致遠人資長佟韻玲說,只要3年以上年資,主管推薦就有機會。薪資依當地職缺標準,績效由當地主管考核。目前參與過的員工都很年輕,在30歲上下。

致遠今年派去對岸的名額將增加到20人以上。「這是為10年後的競爭做準備,」王金來說。想在兩岸三地有一席之地,一定要「知己知彼」,由企業來安排,如同張開保護傘,讓人才無後顧之憂。

不過,他感到憂慮的卻是:「很多人願意去美國,不願意去大陸。」

61年次的資深經理何淑芬今年2月剛結束4個月的外派中國訓練。她到當地不是面對台商,而是以國際標準,服務跨國或陸資企業。除了1天內可能從上海跑到杭州又飛去廈門的體驗令她難忘外,「很多香港人、新加坡人、馬來西亞人自己來找工作,8年經驗願意只拿1萬多塊人民幣,」她更清楚看見了其他國家年輕人向外走的企圖心。

「未來5到10年,主導世界的可能是華人市場,」王金來認為,企業需要懂得當地趨勢,瞭解怎麼跟他們的人才合作。「沒有台灣經驗加上國際能力,如何成為逐鹿中原的戰將?」王金來說,年輕人要有這樣的雄心壯志跟勇氣。
(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本期《CHEERS》雜誌)

 

 

======================

世界公民運動系列:

[世界公民運動]的宗旨與目的

世界公民運動宣言

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 我們有嗎?

何謂世界公民? 

1.語言學習(英語學習)的正確態度

2.全球觀(國際觀) vs 在地化(中文化)

3.多元與一元的差別

4.Language corner vs English corner

5.台灣為何能成為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心

6.從農業,工業到商業及服務業

7.體力,權力,財力,魅力到 智力與心力 

======================

台灣困境/勞動參與率 系列探討

台灣的問題在哪裡?

派遣,微型企業,服務業三大方向,才能解決台灣困境_勞動參與率探討最終回 part 7
縣市別失業率__勞動參與率探討 part 6
做生意的人少了! 用從業身分探討失業問題__勞動參與率探討 part 5
太晚就業,太早退休!勞動力參與率之趨勢分析 勞動參與率探討 part 4
就業詳細資料__勞動參與率的探討 part 3
男性勞動參與率降到新低! (67.35%) 勞動參予率探討 Part 2
台灣女性勞動參與率全球35名 超越日韓 勞動參予率探討 Part 1
 

=========================

總統大選系列探討

馬別再提撤飛彈跟九二共識好嗎? 台灣人真悲哀! 

只能選馬或謝嗎?!  (也論中間力量如何運作?中間選民能做什麼?) 

馬英九建構本土論述&談六四:自由民主須是兩岸共同語言

 馬英九贏定了?! 馬謝對決馬支持率增為59%

經濟成長率分析(四小龍 跟 世界各國 跟 台灣比較, 看胡扯的人要怎麼ㄠ!)

馬英九:二○○八政黨輪替 經濟成長率百分之六!

雙航圈雙中心?馬英九別再聽這些人的了!否則不一定會贏!

馬:重建台灣傳統核心價值  

謝長廷:馬英九談兩岸有矛盾

加油!馬英九敢批老蔣了(全文轉載)

國民黨改的好! 加油!

馬九訪印度軟體英服務協會 談台印軟體合作

捧馬?勢利的新加坡! 回拍馬屁?馬英九真的不必!

馬:主打經濟,對! 但是,怎麼打? 別亂搞,否則不一定會贏,好嗎?

[李東昇的簡要建議] 

 1.兩岸問題,國際地位,國家認同:保持現況就是最佳策略

    (能保持現狀已經萬幸!別妄想更好! 反之,現況也沒什麼不好! 別亂扯唱衰!)

2.經濟政策: 別搞實體中心,台灣做不到! (台灣該是 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心)

3.經濟發展: 別亂吹噓! 維持穩定的經濟成長率(4.5%~5%)才是最佳策略!

   (別聽假學者亂扯什麼 讓台灣年年經濟成長率6%一類的亂吹!

    更不要隨便把台灣這七年說的像地獄一樣! 持平的看待真相,可以嗎?)

4.台灣定位: 不是跟新加坡,韓國,香港,中國競爭! 而是做他們做不到的!!!

參看: 敬請轉傳 台灣實業計劃初探 
請點選這裡 http://bloguide.ettoday.com/alexandros/textview.php?file=0000022555 

 ======================

台灣現況系列探討:

四小龍經濟成長率探討
我受夠了!一定要這樣下標題嗎?
微型創業時代來臨![台灣模式]萬中選一的養蠱模式!
快速企業Taiwan Inside(台灣真正的發展方向)
WTO國際貿易統計展望2006(WORLD TRADE 2006, PROSPECTS FOR 2007)
台灣貿易排名17名 (很不容易,你同意嗎?)

公然自肥也可以!這樣的新加坡是台灣的榜樣嗎?

也從韓國看台灣!駁斥江丙坤推薦序of《挑戰韓國大趨勢》!

駁斥經濟日報社論(歷任總統對台灣經濟的功與過)

李光耀批評台韓經驗 ?!做轎子的,沒有資格說搭汽車的沒文化!

林懷民接受星電視專訪 不認為台民主是亂象 

李東昇問:這六年來,台灣到底變好還是變壞?請提供數據討論

GNI,GNP,GDP(GDPppp/GDPoer)簡介看[世界公民標示法]

中國GDP世界4,台灣21(介紹IMF世界經濟資料庫網站)

台灣與世界的經濟成長率[世界公民標示法]

澳門人均GDP首度超越香港

大陸10%富人擁41%財富

滅貧脫困 談何容易?

8.54萬人掌全球24%財富(vs 韓國貧富不均現象)

國內薪資連續八個月成長(再論台灣景氣循環)

台灣景氣開始提升了嗎?

敬告見不得台灣好的人!!!

號角響起! 台商要再一次跨上戰馬,向世界其他的地方進發了!

再次呼籲:吃吃喝喝快快樂樂救台灣!!!

內需轉熱!台灣明年經濟成長率可望保4%

台GDP將增1200億(歐洲商會評估:兩岸經貿正常化)  

不能這樣看待真相嗎?
失業率分析(這點確實是台灣做的不夠好的地方!)
貧富不均分析(台灣四小龍中,貧富差距最小的,六年來都是如此!這些人怎麼ㄠ?)
自殺率分析(請大家正視這個社會問題,但是不要任意扭曲誇大)
經濟成長率分析(四小龍 跟 世界各國 跟 台灣比較, 看胡扯的人要怎麼ㄠ!)
油價分析(給阿福,小黃駕駛,看清楚台灣跟世界油價的變化!)
物價分析(駁斥胡扯物價高漲的叫囂者!)
經濟成長上修至4.38%! 看看我是不是說對了! 

從[囂張不是一個人造成的]談[台灣的正面能量] 
 
  台灣有六個 「看不見的競爭力」(遠見雜誌)
 
服務業是台灣的希望
 
台灣品牌 (50萬台商改造東方明珠 全文轉載 推薦必讀)
 
台灣在世界的位置
 
地瓜上班族 正改變台灣的未來!(轉載 推薦必看)
 
天天的故事 (轉載 推薦必讀)
 
號角響起! 台商要再一次跨上戰馬,向世界其他的地方進發了!
 
環境清潔 才是台灣現在最重要且立即該做的事

 =====================

透視中國系列:

韓國將滅了中國!?

NHK《激流中國》 絕對必看!!!

千名小孩被賣到山西黑磚窯做苦工 遭打活埋

後續報導:奴工事件救217人逮120嫌 家長揭黑磚窯 震撼中共中央

======================

 北歐系列:

 丹麥1.2%成長率,瑞典15%失業率! 幻想北歐一切完美的人,快醒醒吧!

台灣只贏丹麥氣候?!胡扯! 論如何借鏡他國經驗

 丹麥瑞典挪威競爭力驚艷

 沒有成績單的第一名(丹麥特輯)推薦必讀(商業週刊 1001期)

  兒童幸福荷蘭第一英美墊底

 學北歐人過生活─ 簡約、效率、重視家庭

芬蘭經驗 第三章(李東昇的分析報告)

芬蘭經驗 第二章 

芬蘭經驗 第一章

結語: 直接民權是台灣該學的北歐經驗 (丹麥瑞典挪威競爭力驚艷 該學什麼?)

(北歐系列最終回)台灣政客民主 遠遜北歐公民倫理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exandroslee 的頭像
    alexandroslee

    [世界公民運動]李東昇的新家

    alexandros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