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昇的意見]完全贊成!
請支持 反推薦運動 !!!
台灣的鄰居南韓,2000年人民「反推薦」了八十六個政黨提名人「落選」的運動。成功地讓五十九位不適任的人掉下來。在首府首爾,二十個「薦落」名單中,就有十九人被拉下馬。
(請支持 直接民權,請支持 世界公民運動)
請大家參觀 台灣競爭力論壇
請支持 台灣公民自主宣言
====================
引用來源: http://www.tcf.tw/?p=150#more-150
台灣公民自主宣言
December 6, 2007 – 4:50 pm
台灣公民自主宣言 2007.12.06
潑水、丟鞋子、機車大鎖加快乾膠阻礙開議、議場大罵三字經、辦公室裡勤打電話關說耍特權、忙著燈紅酒綠上招待所、民生法案擱置拖延沒時間處理•••這樣的立法院,這樣的「國會」機關,竟是台灣公民那「神聖」的一票一票,累積出來的無可奈何嗎?
人民,將永遠如此無力、無奈嗎?
政客肆無忌憚,真的無法給他們一次當頭棒喝嗎?
韓國能,台灣也能!
台灣的鄰居南韓,2000年人民「推薦」了八十六個政黨提名人「落選」的運動。成功地讓五十九位不適任的人掉下來。在首府首爾,二十個「薦落」名單中,就有十九人被拉下馬。
這樣,才是人民自己「當家作主」!韓國人民因此看到自己的力量,「主權在民」不再是口號,當自主公民「有所謂」時,政客怎敢繼續「無所謂」腐化、分贓、無所欲為?!
韓國落選運動會成形,是韓國民眾面對金融風暴、政治晦暗,民族自信受創後,極端厭惡黑金、貪腐。
韓國公民吶喊著;受夠了!他們發現,原來貪污腐敗、特權勾結已經嚴重侵蝕了國本。再不改變,只有陪葬!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自己的未來,只能靠自己來打造。
南韓公民站起來,貪腐霸道的政客就倒了下去!
台灣公民,當然不會輸給韓國公民!
這樣的精神,就是台灣精神,正是20多年前,台灣走出威權,推動民主的動力。
1980年代,經濟上,當時的台灣正因為第二次石油危機陷入瓶頸,內需型的中小企業倒風四起,國際投資向東南亞的廉價勞動市場轉移,一一遷廠。政治上,台美斷交,「美麗島事件」讓政治肅殺氛圍再起,充滿了苦悶與無助。文化上,黨國體制箝制著所有人的想像力。
當時台灣人民就是這樣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力」,那一輩的台灣人不會在困局中焦譟不安,他們一心一意,靠著自救精神開創出新局。
台灣的中小企業家,就是以堅毅的自救意識,一只皮箱走天涯,Made in Taiwan開創台灣經濟奇蹟。這種發自草根的自力救濟的精神,滲入了各領域,環保運動、慈濟人社群、原住民運動、到處都是人民擺脫政治醬缸,自救也救國的運動,像野火般自動引燃在各地。
20年後,台灣人怎麼可能就束手無策,任由政客宰制國會,聽任不合格的立委聯手遮天,繼續沉淪呢?
民主,就是為了要創造美好的社會;投票,不但是公民的權利與權力、也是責任!
立法委員是公僕,不該是肆無忌憚的新貴族。選舉,更不該是為了要「挺誰」,也是種「淘汰」,讓那些失職、剽竊人民主權的政客從此被淘汰。
交朋友、找工作我們都要多方打聽,立法委員可以影響我們的國家興衰,更要全民仔細評鑑。這是艱困的工作,候選人的背景,候選人的許諾、其它選民的評價怎麼樣?為生活奔波的公民,要花多少氣力去蒐羅啊!
聚沙才可以成塔,小螞蟻也能是百萬雄兵!台灣競爭力論壇因此設立了「落選運動」的網站。我們不想主導,也不會預設特定對象。
我們的理念很單純,就是要拋磚引玉,架構一個全民都可以公平參與的平台,讓全民共同推薦或反推薦參選人。不論是立委參選人的「個人成就」;還是「惡行惡狀」,攤在陽光下,公民齊檢視。
我們是全民共有的智庫,並不是「第三勢力」。「第三種聲音」能夠在藍綠惡鬥中,發出聲音,才是讓我們努力以赴提升台灣競爭力的唯一目的。
因為,自主公民該反擊了,「選賢與能,拒絕爛立委」,改變國會,搶救崩壞的政治。公民們,請跨出自救的第一步!言行不良、多種前科的候選人,就別還讓他當選,要他們為自己的惡行,不得進入立法院。
台灣競爭力論壇 2007/12/06
==========================
中國時報 2007.12.07
專訪》從南韓反推薦經驗中,台灣看出什麼啟示?
專訪中時電子報總編輯郭至楨 撰文整理中時電子報梁惠明
與談人簡介:
中時電子報總編輯 郭至楨(以下簡稱「問」)台灣競爭力論壇的秘書長彭錦鵬(以下簡稱「彭」)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的執行長簡錫堦(以下簡稱「簡」)
問:請教彭教授,南韓的「落薦落選」運動有什麼樣的時空背景,可以有這麼強大力量,對台灣有何正面啟發?其中有沒有負面影響是檯面上看不到的?
彭:當選民面對的都是爛蘋果的時候,這真的是很麻煩的事情,不知道要選哪一個,如果我們看韓國的情況,當時的時空背景有很重要的關係。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重創韓國,當時韓國人民都把他們寶貝的東西捐出來,因為他們的經濟情況衰敗的非常嚴重。在IMF國際貨幣基金打算提供援助的時候,強加了許多市場開放或要求國際化的不對等要求,讓韓國承受了不少恥辱。
而在這個基礎上,遇到國內的選舉,韓國人民認為:受了這麼大的國恥,候選人的素質或是服務的心態卻沒有提升,因此當人民自主力量產生時,很多爛蘋果就被挑出來了。
其次,韓國人是非常有勇氣的,對於不好的東西,非常敢於提出挑戰。例如韓國人遇到事情常常串聯,使出罷工罷課的激進手段,這是韓國跟台灣一個很大的不同點。所以當韓國人在國際上遭遇重大恥辱,而國內政局又不很清明的時候,就引發民心覺醒,讓民間社團結合起來,這是我們最值得學習的過程。
民主政治有點「自作自受」,也就是說,如果人民願意做出選擇,投票選舉的時候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回顧大概三十年前,所謂的爛蘋果是沒有能力,品德也沒有那麼好的人,所以他所做的事情更讓人受不了。但是看看現在的立法委員候選人,絕大部分都是還不錯的。所以當我們也想效法韓國落選運動時,就要訂立標準。
例如有的候選人可能是出席率比較差,或是沒有發言、沒有提案,基本上並不是很公平。因為這些所謂數據上的標準,並沒有那麼可靠。但如果一個候選人能力好品德好又積極,這是比較容易被挑選出來的。不過要挑壞的出來,這是比較不容易挑的。所以就台灣目前的候選人來看,至少前科累累的候選人,務必把他淘汰掉。
問:1999年南韓發起的「落薦落選」運動,主要的背景是因為1997年的金融風暴讓韓國的整體國力盪到谷底,那時IMF還有個笑話,說I am afraid,我很害怕,我根本不敢救你,因為當時韓國已經低到谷底。不過,這也剛好激發出南韓的民族意識,面對國力衰退,政治人物又貪污不長進時,韓國人民希望有所改革,也難怪能得到八成韓國人民的支持,同時有59人就中箭落馬。
請教簡執行長,這種民間組織是第三力量的發聲,台灣有沒有像韓國一般的時空背景?
簡:韓國的落薦運動能推動成功,是因為他們有強而有力的社會運動背景,同時這樣的社會運動,並沒有被政黨綁架。反觀台灣,我們的社會運動都有政黨情結,同時韓國能串聯四百多個團體來做落選運動,在台灣不容易。而且活動經常是由人權、婦女、環保三大團體站在最前面,做社運的人,最重要就是是否能以身作則,帶領運動。
其次,台灣的社運被統獨分割掉,所有的議題都被統獨給分了色彩,所以現在藍綠的選戰主軸,還是圍繞在統獨議題,政黨不談現在民生議題還是失業問題,重點還是在誰愛台灣,誰是台灣人,這是非常弔詭的,社運團體在其中也會受到操弄。
例如說反貪腐,其實是一個最基本的價值,施明德站起來反貪腐,但是被貼上標籤,所以社運團體也怕,不敢進來,不是綠就是藍,不是統派就是獨派,社運人士自然也會卻步。
其實社運團體可以說是永遠的在野,它不用去管政黨力量。但台灣的社運團體受到政黨政治很大的牽制,這是我們跟韓國最大的不同──社運團體沒有辦法堅持去監督政治,就無法促進公民社會更多元的發展。
其實早在1995年,台灣民間團體也曾經發起過小規模的落選運動,點名了11名立委候選人不適任,後來名單中的翁大銘、吳德美等人就不敢參選,另外像是葉憲修雖然仍舊參選,但最後落選。選後,有些落選人控告我,我也是要去面對,這是可受公評的。但是這必須長期營造出氣勢,才能形成足夠的壓力。
但面對這次選舉,我有很深的無力感。我預估這次立委的投票率大概在五成左右,因為候選人都很爛,選民對政黨和政治亂象感到很灰心,沒有任何動力去投票。台灣已經沒有中間選民了,因為中間選民都不去投票,所以民進黨拚命往深綠靠過去,深綠才能動員才能拉票,中間選民不出現,其他選民都被藍綠綁架,藍綠形成一種板塊,選民也被板塊化,不論是非,喪失獨立判斷的能力,不管愛的黨多爛多貪污,我都要投給他。選民變成弱智,沒有辦法促進政黨改革,這是台灣公民社會的悲哀。
問:台灣真的已經沒有理性思考的中間選民了嗎?台灣民間的底層力量真的消失了嗎?請教彭教授,台灣真的已經失去民間組織,像是社運、工運或第三勢力的運作空間嗎?知識份子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彭:這一連串的問題其實滿複雜的。從國際情勢來看,一些先進國家的投票率近來越來越降低,假設是國會議員的選舉,投票率大概都在五六成,如果是總統這種層次的選舉的話,大概是在六到八成左右。為什麼會有這種國會議員選舉投票率不高的趨勢呢?我們看一些越先進、越好的國家,因為國家已經都上軌道了,國會議員素質也都沒有問題,甚至於一些比較偏向政黨比例代表制的國家,他們的國會議員就像上班族一樣,哪有什麼機會可以貪污?但是相對的,如果國會議員有利可圖,就會造成民眾對他們沒有信任感。
所以國會議員投票率低有兩種原因,一種就是剛提到的國會議員素質高又專業,民眾沒有什麼好擔心的,自然興趣不高;另一種就是國會議員很差,人民也會不願意去投票。台灣很不幸的落在第二種情況身上。
明年1月12日的選舉,是台灣選舉史上第一次政黨競爭,對最高層次的立法機關是非常好的檢驗機會。這次選舉提出新的遊戲規則,選民一定要去投票,因為立委減半,立委的個別影響力大幅增加。有句廣告詞說:「人不理財,財不理你」,事實上是「你不理政治,政治也不理你」,他做他的,為非作歹,你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
其實,我以前也曾經參加過國會監督的組織,但是沒有用。因為當一個社會團體要去監督國會的時候,這是非常困難的,面對一兩百名國會議員,民間團體要怎麼監督?所以我認為,唯有選民站出來,表達對立委候選人的好惡和評價,並且要用集體的力量,讓這些人不會當選,這才是重要的預防措施,而不只是善後。我要強調:主權在民,我要我有很好的選擇,這才是最重要的。
問:到底是制度影響人的行為,還是人決定了制度,這是因果報。請教彭教授,立委席次由225席變成113席,此時此刻,該怎樣讓那些不適任的人先被公佈出來,先讓全民檢驗,學者們有什麼積極做法?
彭:我先簡要說明一下這個制度。現在目前還有225個立法委員,基本上大概是十萬人選一個人,可是換成新的制度的時候,大概是二十萬人選一人,如果看選區的七十三個區域立委的話,大概是四十萬人選一個。
現在改變的制度是好的,單一選區,變成政黨跟政黨之間互相競爭。第二票是選政黨,這也是對的,因此對於一些不是很適任的候選人,尤其是有一些案底、明明就是壞人的候選人,選民為何還要選他呢?可是偏偏有些選民的眼睛就是不雪亮,可能只因為一個政策或是買票的行為,或是有某種人際關係,他就決定要投誰。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競爭力論壇就想到一個方式,給選民一個最方便的平台,以透明公開而且互動的方式,讓選民只要上網點一點,就可以看到某位候選人他的基本資料、學經歷,如果是現任立委的話,還可以看到他現在的財產有多少,候選人可以提出他歷年來有些什麼成就。這個時候,候選人可以吹噓,但是我們會有網友回應,唬不了人。
這些資料還包括我們在網路上搜尋這位候選人的各種訊息,選民一看,就知道可能某位候選人有賄選或暴力等等前科,這種人當然要請選民多考慮了。
同時另一方面,如果有很優秀的人,我們也能從這些資料裡面看出來。也有一些專心問政的立委,他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做服務,像這樣的候選人,選民可以用選票來鼓勵他。
郭:這就是我們學者現在正在做的推薦或是反推薦的運動──我可以推薦好的,也要警惕不好的候選人。越多人連署不推薦某位候選人,就會形成一股壓力,對各地區的選民也會形成一股壓力。
彭:我們把這種機制定位為「選賢與能」,看韓國的例子,落選運動,韓國能,我們為什麼不能呢?
問:請教簡執行長,像這種在投票之前所做的評比,在台灣是否能夠形成力量?在執行上有什麼困難點?人民如何利用手上的選票,否決不適任的候選人?
簡:我們在推動的是「公民否決票運動」的構想,未來推動修改公職人員選罷法,一旦當選人得票數低於「以上各候選人皆不支持」的得票數時,視為落選,而原選區不足當選名額者,應該要重新選舉或補選,不過原候選人不能再參選。此外,再行選舉時,是以候選人得票較高者為當選,不再受「以上各候選人皆不支持」的得票數影響。雖然這一屆已經來不及實行,但是我們還是會繼續推動,因為這可以培養選民獨立思考及公正判斷的能力。
問:以上皆非的選罷法修正,這個會期來不及了,希望下次可以順利三讀通過。今年選民是否可以利用單一選區兩票制的第二票,對於不分區立委的部分,當成是對藍綠兩黨的不信任票,將票投給小黨?否則以現在的七十三個席次,小黨要出頭天,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光是小黨,就有十一個選擇,如果選民不團結,那該投給誰呢?這第二張選票該怎麼運用?
彭:從政治學或是一般人的心理學來看,這是非常難說明的一個概念。要積極主動的反對,對我國選民是比較困難的。尤其像現在出線的幾個小黨,看起來都是很清新的面孔,但是從投票行為來看的話,你怎麼能保證這些小黨所推出來的人選,就比兩大黨所推出來的好呢?
從政黨政治來看,不管是一黨獨大還是兩黨或是有許多小黨,基本上選民會去選擇認同的政黨,在這個認同之下,他也會對這個黨的黨綱或是領袖有所認同。以目前已經登記的區域立委候選人有296個,不分區的有132個,這麼多的人裡面,一些小黨所推薦的候選人,我們甚至根本找不到這些候選人的資料,沒有任何的紀錄,不分區方面也有同樣的情況。像這種情況,你叫選民怎麼選得下手?
所以就一個優良的民主政治體來講的話,就算是兩黨政治,也應該要有優秀的第三黨,它扮演的應該是所謂「烏鴉嘴」的角色,隨時提醒執政黨或是最大反對黨應做及該做的事。
可是現在比較急迫的一點是,如果沒有很好的策略整合或是優秀的人才,小黨是不太容易成功的。尤其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冒出了這麼多黨,有些黨我連名字都不認得,很難讓人對這個黨留下印象。
問:前幾天,前行政院長唐飛的台灣前途展望協會舉辦座談,也談到未來立委選舉時,人民如何找出優質的立委。他們也知道這是很困難的,因為民間團體丟出任何議題,最後都會被藍綠兩塊給分化掉,即使少數沒有成為藍綠的,還要分化成十一個小黨。
請問簡執行長,從民間力量、民間組織及社運的行為模式,在這些小黨還不足以形成足夠的抗衡力量時,有沒有策略性合縱連橫的行為模式?
簡:我想這次選舉,最遺憾的是小黨沒有整合,因為各政黨都有自己的考量,或者是小黨對於其他小黨的結構也有所疑慮,所以無法成功整合。但是面對目前這樣的局面,我認為小黨應該要提出有別於藍綠的共同政見,不必再搞統獨,應該回歸到公民社會的議題,這樣至少有一兩項政見是整合的,至於選票的部分,就只能兄弟爬山各憑本事,這就沒辦法了。
這次兩票制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如果我們想知道選民拋棄藍綠的程度,就把不投給藍綠的政黨票總計起來,如果票數超越藍綠的話,來看看這樣的比例有多少。我們希望依此來一次公民的獨立運動,要公民獨立思考,尤其是淺藍淺綠,可以試著在這一次不要投給兩大黨,給他們一點警惕,這樣也許你所愛的政黨,會因此變成好的政黨,如果它現在已經這麼爛,你還投給他,那大黨就會爛上加爛,反正你都還會投給他。
我們希望選民要在剩下的短短四十天內,開始獨立思考、公平判斷:我為什麼一定要投給這個政黨?要跳脫出來,讓公民自我思考。
問:同樣的問題請教彭教授,您覺得台灣真的有理性的中間選民嗎?在台灣想走中間路線,好像是很難的一條路。如果您認為有的話,這些力量如此分散,如何才能結合成一股可用的勢力呢?
彭:我認為中間選民的定義,在民主國家而言,可能會比較接近中產階級。也就是說從統計上來講,集結最多人數的地方,理念應該也差不多,如果有左派或右派,基本上人數都會比較少。但弔詭的是,人數少的極端派,常會想來影響這些中間選民。
如果我們先從經濟的角度來看的話,中產階級往往就是中間選民,而台灣藍綠的情況,比較跟經濟有點區隔。以民進黨來說,是以本省人為中間選民,以國民黨來看的話,他有非常多所謂的外省人是中間選民,但現在你要找完全土生土長的外省人已經不多了,但基本上他是承襲著所謂的三民主義的教條教育出的思想型態,而這種政治型態基本上符合藍營所謂的中間選民,所以兩大陣營的中間選民某種程度是互相重疊的。
但是再深入來看,在民進黨的部分,它的中間選民比較接近的是本土獨立,所以這藍綠兩大版塊中間選民變動的情況,要跟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到底要怎麼處理有密切關係。其實最大多數人想要「維持現狀」,所以政府只要把生活顧好就可以,這些中間選民希望能夠變成一個真正的中產階級。
但不幸的是,過去這幾年裡面,這種中產階級的感覺流失了,因為經濟上的衰退,所以造成所謂的中產階級的中間選民,越來越有無力感。現在就回到原來的問題,那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其實非常簡單,也是台灣人民的希望,就是趕快把經濟弄上來,才會更有自信在國際上開拓更寬闊的視野,積極參與國際的競爭。我們在過去的七八年中,根本不關心國際變化,兩岸政策也關起大門,變得越來越鎖國,而我認為,視野上的鎖國是最恐怖的。如果選民願意透過明年的立法委員選舉和總統選舉,把這個禁忌打開,我相信所有的中間選民就會跑出來了,公民意識也可以提升。
從政治學來看,兩千年前的民主政治,是靠奴隸去幫公民做事,所以公民可以去談天,可以去聊國家大事或是政策。同樣的,現在的經濟狀況如果能夠提升,人民才會去談公民意識,才能談文化,談創意,這才會變成一種普遍的現象。所以我認為,還是趕快提振經濟,這才是現階段最重要的事情,因為這是國民的信心。
問:的確。我們希望讓人民的聲音出來,讓人民自己站出來,為自己的未來做決定,反推薦就是一個很直接的主導權。請教彭教授,如果反推薦運動真的推廣起來,有什麼樣指標性的評鑑標準?
彭:當一個團體要推動落選運動的時候,他一定要有非常明確的指標,就像韓國一樣,包括像是問政的出席率、有沒有前科、有沒有暴力或傷害婦女、族群權益的言行及政績等等,都可以派上用場。不過我們這次推動的反推薦運動,基本上我們是交給選民來判斷,以公民的角度來做判斷。但我們並非只是靜態的提供這些資料而已,雖然這些資料已經相當完備,例如某個候選人假設有暴力前科,就明顯不適合擔任立法委員。這個活動主要的重點在於網友的回應,其實也可以呈現許多非常深刻的面向。
比方說,有立法委員的助理,他知道他的老闆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比方說我們政府的部會首長他已經下台了,他們都可以表達意見,說出哪個立委是專門吃定國家吃定政府;或者比方說委員會裡的這些助理幕僚,他完全清楚哪些立委是壞立委;或者各個部會裡面的國會聯絡人,他們也會知道每天都在勒索的就是哪些立法委員,這些都是非常清楚的。如果這些人能夠提供資料的話,自然可以讓選民來做判斷,我想選民都不是傻瓜。
台灣的選民有非常好的教育水準可以做出判斷,但是就是需要資訊。我們非常強烈希望全國的選民都來票選,而且不只關心自己選區的立委,你如果覺得哪位立委候選人明明就是不好,人民應該為了保衛台灣的公共利益而站出來,我來做推薦和反推薦,讓好人出頭,讓人民看到為什麼某位立委候選人可以拿到網友推薦最高票,這一定有他的道理。我們希望推薦和反推薦的活動,能成為一種標竿。如果是很差的候選人,我們也要讓他看得出來很明顯的全民壓力。
問:這次學者所倡議的反推薦運動,跟韓國的做法相比較,顯得比較中立而溫和。請教簡執行長,從您在社運團體運作的經驗來看,這種反推薦活動的成功機率有多大?您預期會產生多大的力量?
簡:如果是用這種反推薦的方式的話,我是認為可能比較無法明確看出,到底某人應該被反推薦。我認為應該要點名,而點名不只是參考網友的討論,因為只有網友的討論,容易淪為口水戰,選民一樣霧煞煞。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最後一定要形成結論,而做出結論的討論過程中,必須由委員會開會主導,因為這是委員會要承擔的,就像韓國跟我們當初推的落選運動一樣,委員會必須去承擔法律責任。
社運團體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問題,是因為我們長期跟國會的互動,社運團體有自己的經驗,會去找出真正明確的資料,像是出席率啦,是否有對女性言語暴力或操弄族群,社運團體所指證出來的項目會是非常具體的,一旦做出結論,就會大家一起負責,我們就推出公告,說明我們希望某位候選人落選的原因是什麼。
所以我認為,反推薦運動必須要有這樣明確的證據和論述,否則候選人一定會不服氣,尤其網路上網友投訴,不見得有證據,要是涉及誹謗的刑責,該由誰來承擔呢?因此反推薦運動要成功,最重要的是要做出結論,才會有社運的凝聚力,必須公佈哪些人是必須落選的,不能只由網友討論,這時候就必須有實際的證據來做背後的支撐,不然會有法律上的問題。
當然你可以說這些只是提供給選民參考,但這時候就不能點名,因為沒有經過查證,就不能點名。不過可以透過網路來做公民假投票,但是對於重複投票的機制也要做好把關,才有公信力。
問:最後請教彭教授,以韓國的方式是最後以社運團體背書,就點名八十六人,讓選民以選票判斷。相對於現在學者正要推行的推薦及反推薦運動,是選擇把資訊公開,交由選民自主自決。但是我們所關心的是,透過反推薦運動之後,會出現一些不適任的候選人之後,該怎麼將這股力量持續發揮壯大,形成對民意代表未來問政上的正面壓力,是不是應該有其他的後續配套措施?
彭:民主政治最主要是靠制度,像是目前正在推動的陽光法案,其實推行並不困難,只是社會壓力不夠。所以,提升民意代表問政品質,主要還是需要有公民社會的思維,大家都覺得應該要這樣做,而且必須強制要求立法委員做到該做的事。
舉例來說,我們的選民根本不習慣常常打電話給立委,監督他們去做好應做的本分和服務,會這樣做的民眾太少了,無法對民意代表形成可觀的壓力。所以我認為,這次推行反推薦的運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公民真的願意站出來,說出要說的話,明確表達選民的意願。如果這樣的意願能夠提振上來的話,接下來要建立制度也就不困難了。
至於剛才所提到的,我們是不是一定要「點名」讓誰去落選呢?我倒覺得這是一個比較「tricky」(奸詐的)、比較不好做的事情,不容易做到非常公平。相對來說,如果某位候選人被大多數網友提出負面印象的話,從行銷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提出負面印象,其實背後是代表許多人,這就是口碑行銷,有些人的口碑差到讓人覺得「這個人的確是有問題的」。所以我認為,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讓所有人都能夠來投票。
我們打算在活動一展開之後,就以電子郵件郵寄給所有人,這種力量是非常大的,在網路時代,只要一天兩天,大多數人就會知道有這個活動,由於和自己的權益密切相關,只要花短短的時間來做選擇,本利之間,人民會自己做判斷。
問:最後延續這個問題請教彭教授,這個活動最後預設的目標是什麼?希望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彭:按照現在區域立委的情勢來看,如果有五個人本來可以當選,然後因為這個活動,使得大家看清這位候選人真面目的話,那我們就非常成功了。因為那些老鼠屎就消失不見了。
問:簡執行長對於這個反推薦的運動有什麼建議?
簡:如果這個推薦和反推薦的平台能夠做得好的話,不一定只有選民會做參考,其實在競選過程當中,對手也都會引用這些資料,對方就會很難招架,因為這些資料都是在網路上曝光過的,這在單一選區的競爭當中,其實是非常有殺傷力的。
彭:所以我想補充一點,如果候選人還沒有把他的自述,上傳到我們的網站的話,最好趕快傳過來,我們的網站是www.tcf.tw。其實候選人的政見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政見大家都會開支票,最重要的告訴選民,候選人曾有哪些政績,幫選民做到了哪些事情,幫社會做了什麼事情。
問:其實真正輸不起而又無奈的就是台灣人民,面對馬上要進行的立委選舉,人民絕對有權力和責任去說不,堅持不要投給爛蘋果,並且有權力和責任,要把爛評果挑出來。
過去選民可能苦於沒有平台、沒有管道、沒有發聲的方式,只能默默承受。而今天,學者和社運團體願意出來say no 的時候,人民就不該再沉默,應該一起出來面對這個問題。
簡執行長所提出的「以上皆非」運動,可能因為時間的關係,沒辦法在這一屆落實,但我們希望能繼續推動,人民才能用手上的這一票,讓好而能幹的人能夠上台。同樣的,這次由彭教授及學者所推行的推薦及反推薦運動,也是希望透過人民的力量,把不好的人反推薦出來,讓國會殿堂未來的113席中,真正能夠為民喉舌,為台灣的民主政治奠定好的基礎。
======================
世界公民運動系列:
4.Language corner vs English corner
======================
台灣困境/勞動參與率 系列探討
•派遣,微型企業,服務業三大方向,才能解決台灣困境_勞動參與率探討最終回 part 7
•縣市別失業率__勞動參與率探討 part 6
•做生意的人少了! 用從業身分探討失業問題__勞動參與率探討 part 5
•太晚就業,太早退休!勞動力參與率之趨勢分析 勞動參與率探討 part 4
•就業詳細資料__勞動參與率的探討 part 3
•男性勞動參與率降到新低! (67.35%) 勞動參予率探討 Part 2
•台灣女性勞動參與率全球35名 超越日韓 勞動參予率探討 Part 1
=========================
總統大選系列探討
•只能選馬或謝嗎?! (也論中間力量如何運作?中間選民能做什麼?)
•經濟成長率分析(四小龍 跟 世界各國 跟 台灣比較, 看胡扯的人要怎麼ㄠ!)
•馬:主打經濟,對! 但是,怎麼打? 別亂搞,否則不一定會贏,好嗎?
[李東昇的簡要建議]
1.兩岸問題,國際地位,國家認同:保持現況就是最佳策略
(能保持現狀已經萬幸!別妄想更好! 反之,現況也沒什麼不好! 別亂扯唱衰!)
2.經濟政策: 別搞實體中心,台灣做不到! (台灣該是 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心)
3.經濟發展: 別亂吹噓! 維持穩定的經濟成長率(4.5%~5%)才是最佳策略!
(別聽假學者亂扯什麼 讓台灣年年經濟成長率6%一類的亂吹!
更不要隨便把台灣這七年說的像地獄一樣! 持平的看待真相,可以嗎?)
4.台灣定位: 不是跟新加坡,韓國,香港,中國競爭! 而是做他們做不到的!!!
參看: 敬請轉傳 台灣實業計劃初探
請點選這裡 http://bloguide.ettoday.com/alexandros/textview.php?file=0000022555
======================
台灣現況系列探討:
•四小龍經濟成長率探討
•我受夠了!一定要這樣下標題嗎?
•微型創業時代來臨![台灣模式]萬中選一的養蠱模式!
•快速企業Taiwan Inside(台灣真正的發展方向)
•WTO國際貿易統計展望2006(WORLD TRADE 2006, PROSPECTS FOR 2007)
•台灣貿易排名17名 (很不容易,你同意嗎?)
• 李光耀批評台韓經驗 ?!做轎子的,沒有資格說搭汽車的沒文化!
•GNI,GNP,GDP(GDPppp/GDPoer)簡介看[世界公民標示法]
•中國GDP世界4,台灣21(介紹IMF世界經濟資料庫網站)
•號角響起! 台商要再一次跨上戰馬,向世界其他的地方進發了!
•不能這樣看待真相嗎?
•失業率分析(這點確實是台灣做的不夠好的地方!)
•貧富不均分析(台灣四小龍中,貧富差距最小的,六年來都是如此!這些人怎麼ㄠ?)
•自殺率分析(請大家正視這個社會問題,但是不要任意扭曲誇大)
•經濟成長率分析(四小龍 跟 世界各國 跟 台灣比較, 看胡扯的人要怎麼ㄠ!)
•油價分析(給阿福,小黃駕駛,看清楚台灣跟世界油價的變化!)
•物價分析(駁斥胡扯物價高漲的叫囂者!)
•經濟成長上修至4.38%! 看看我是不是說對了!
從[囂張不是一個人造成的]談[台灣的正面能量]
台灣有六個 「看不見的競爭力」(遠見雜誌)
服務業是台灣的希望
台灣品牌 (50萬台商改造東方明珠 全文轉載 推薦必讀)
台灣在世界的位置
地瓜上班族 正改變台灣的未來!(轉載 推薦必看)
天天的故事 (轉載 推薦必讀)
號角響起! 台商要再一次跨上戰馬,向世界其他的地方進發了!
環境清潔 才是台灣現在最重要且立即該做的事
=====================
民主與法治系列:
• 龍應台哈佛大戰中國群儒「被孤立,被包圍,被邊緣化卻又極端重要的台灣──台灣民主實驗對華文世界的影響」
•林懷民:認同李遠哲 佩服陳瑞仁 對台灣失望
• 李遠哲:知識分子的風骨!(全文轉載 李遠哲公開信 籲扁考慮去留)及我見
•走上街頭,只是自由,不是民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