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昇的意見]必須正視的問題!
沒錯:
想像一下,當你走在街頭,身邊人來人往,其中將近一半超過六十五歲,當然,也包括你和我;每年剛上小學的新生,從現在的三十萬人,驟減為五萬人,平均每一個青壯年的納稅人,必須養活超過一個老年人;而獨居老人,已變成社會的主流現象。
這確實是一個恐怖的景象!
而台灣,其實是一個 對 中老年人 非常無情 的社會!
不是 指 有沒有愛跟關懷照顧等, 而是指
[總體的社會制度與架構]完全 漠視 中老年人!
台灣中年失業者的問題,是全世界最嚴重的!
既不提供任何救助跟扶助,更不必說心裡的輔導與諮商
他們需要 再教育 以便面對這個 超快速變化的社會
但是 他們的 面子 掛不住! 無法面對 已經成為 需要協助的對象!
台灣再怎麼鼓勵生育也是徒然! 因為這是世界的趨勢!
放開心胸 接受 人口的水平移動吧!
就像當年的美國白人,花了很多時間跟血淚的教訓
才能接受 美國 是 所有人種平等的美國!
台灣 也必須 明白: 加速準備 外國移民移入的現實吧!
台灣的中老年人 如何面對這樣的 社會夾擊?
我日夜都在苦思! 希望有心人,共同研究出完整的對策!
讓 資深是寶,再創社會價值 真的能實現
我們真的還有很多課題要攜手一起面對!
================================
引用來源: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Moment/newfocus-index/0,3687,951215016a+0+0+103504+1,00.html
【問題篇】孤老台灣,你的未來進行式?
【中時電子報黃哲斌台北報導】
想像一下,當你走在街頭,身邊人來人往,其中將近一半超過六十五歲,當然,也包括你和我;每年剛上小學的新生,從現在的三十萬人,驟減為五萬人,平均每一個青壯年的納稅人,必須養活超過一個老年人;而獨居老人,已變成社會的主流現象。
這不是科幻小說,也不是憑空想像,根據行政院經建會的推估,這很可能是民國一百四十年的台灣景象,十年後,台灣就會進入「人口零成長」,半世紀後,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將高達四成。我們正朝著一個「結婚及生育年齡提高、生育率下降、平均壽命提高、人口結構老化、青壯階層縮減」的社會,快速飛奔而去。
兩年前,英國《經濟學人》曾以「驚人萎縮中的國家」為題,報導分析日本人口急遽減少並老化的現象,但是,台灣正急起直追。2000年,台灣的總生育率為1.68,仍遠高於日本的1.36;但2005年,台灣總生育率只剩1.12,已經低於日本的1.25,較五年前大幅衰減三成三!
根據經建會的推估,民國一百四十年,台灣可能只剩下一千七百萬人,足足比現在少了六百萬人;人口老化的程度,在主要國家中僅次於義大利與日本,名列另一個「驚人萎縮中的國家」。
其他面臨人口老化問題的歐美先進國家,大多歷經半世紀到一世紀,才從高齡化社會(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占7%)進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占14%),但台灣只花了二十六年!主因包括二次大戰後的移民都已年近花甲、戰後嬰兒潮也將在十五年內邁入老年、晚婚及不婚趨勢、少子化或無子化風潮,再加上醫療及衛生環境進步,導致出生率劇降、平均壽命延長,讓人口老化的速度就像遇上「完美風暴」,成為無可逆抗脫身的巨浪。
影響所及,未來的台灣社會將呈現兩種面貌:
一是「老」,一是「孤」。
「老」,自然是指整體人口年齡老化。台灣目前的老人比例還不到一成,但預計四十五年後,就會暴增為四成。屆時,全台灣將由八百萬的青壯族,養活六百八十萬個老年人,以及兩百萬名青少年及兒童,與聯合國統計當前全球「兒童是老人的四倍」相較,等於是人口金字塔的一百八十度大倒轉。
你現在四十幾歲正當壯年?短短二十年後,加上你,台灣老年人口就將倍增,超過人口比例的兩成,同時追上兒童的比例。就個體而言,老人醫療安養、退休財務規畫、銀髮休閒安置,將是「下一個社會」的顯學;就整體而言,社會將面臨就業勞力、產業變遷、政府稅收、社福支出、健保財務…等重大衝擊。立委黃偉哲以老人年金為例:
「人口年齡老化除了是數學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但在政治人物眼中,就會變成一個政治問題。」
民進黨曾把敬老年金作為縣市長選舉的共同政見,但當選後大多腰斬,即因政策必須在「討好選民」與「老人照護」間作一明確分野,否則只是製造一個更大的問題。未來,隨著人口急速老化,「政府財政」與「社福安養」的衝突性將更為明顯。
在民間,企業同樣必須處理人口結構老化、勞動力不足的嚴苛問題,引進移民或外勞是一短暫解方,但將使國內的家庭經濟支撐結構嚴重傾斜。當社會上有四成是老人,兩成是青少年或孩童,亦即六成人口不具生產力,只能靠其他人供養。
如果你現在三、四十歲,當你老去,你的下一代可能必須挑起整個社會的重擔,繳納更高的稅金、更高的健保費,扛起讓經濟體系運轉的消費供需。
「當一個社會有四成人口是老人,更必須保障老人的經濟,因為這些老人如果沒有獲得經濟保障,就不能正常消費,四成人口不能正常消費,就會影響內需市場,破壞整個經濟體制。」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社會學者傅立葉表示。
老人社會的第二個趨勢是「孤」。
1951年,每位台灣婦女平均生育七個子女;去年,只剩1.12個。反應在社會整體結構上,家庭支撐的力量勢必變弱,萬一發生傷病變故,青壯勞力及經濟力的互補功能將所剩無幾。
就個體而言,獨居老人甚至失智老人不再是邊緣現象,甚至可能是社會主流,家庭既不可恃,年長者必須轉而尋求社區或社會的奧援。
殘忍的是,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若將「家庭可支配所得」按戶數作五等分,所謂「高齡戶(六十五歲以上經濟戶家庭)」主要集中在最低所得組,以民國九十二年為例,全體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為88.2萬元,高齡戶只有47.9萬元,約莫只有平均水準的一半。
但當高齡家庭面臨醫療安養問題,即使以目前的物價水平,老人福利機構每月收費三萬五千元、收容慢性醫療或重症患者的長期照護機構每月收費約三萬元,就算雇用外籍看護,每月也要大約兩萬元,對於經濟弱勢的老年族群或其親屬,都將是沉重的負擔。
無論是老、是孤,台灣正面臨一場劇烈的人口地層變動,你我都將親身參與、親眼目睹,我們都將跟台灣一起變老,甚至,我們都可能成為「社會問題」的一部分。
曾任台北市副市長的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白秀雄強調,「未來將有四百萬人的退休潮,如何讓他們過得有價值、有尊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問題是,誰來作?怎麼作?
【對策篇】退而不休,資深是寶
【中時電子報郭至楨特稿】
如果你要問未來的產業中,有哪一項是較具市場成長性並極具開發潛力的,那麼可能會有多數的市場分析師或是社會觀察家會告訴你,鎖定銀髮族的相關週邊市場準沒錯。但是對於這個精準答案,相對的卻也意謂著,台灣已經開始進入高齡化的社會結構與危機中。
由於在二次大戰後(1945~1965)這一批戰後嬰兒潮即將陸續接近六十歲的退休門檻,因此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數據顯示,從今年起的未來連續十到二十年間,台灣將出現大量的退休人潮。
而且自2004 ~ 2009年止,累計退休人口將達到69萬人,平均每天有 400人退休,若以此推估,在二十年後的2026年,全台累計退休人口將高達四百萬人。同時若再往後估算,在到達到2050年的時候,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數的41%。
因此,當今天我們正在憂心並大肆討論,台灣如如提升競爭力與面對世界平坦的競爭壓力時,是否更應當回過頭來看看,在並隨著「高齡化」之外更衍生出「少子化」的雙重問題所帶來,將對國家、社會、家庭、個人都將產生各種面向的影響。
面對台灣已經快速老化這個相形更為嚴重與嚴肅的問題,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該怎麼面對與因應?又如何能夠從中求取反轉的生機?
資深是寶,再創社會價值
當快速的老齡化與少子化現象,已經成為衝擊台灣的產業經濟、社會福利、國家人口結構最為嚴重的海嘯狂潮時,由於中生代銜接面出現嚴重的人才斷層,同時也因此而間接的引發了產業更加快速西進的趨勢。因此,對於企業而言,不僅是為了前進中國大陸市場卡位,更是因為國內的產業市場中,已經出現人力中空的嚴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