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東昇的意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

評鑑和知識的價值

•知識通訊評論 2006/12/25
上個月台大政治學教授石之瑜,因為不同意台灣學術界的評鑑制度,拒絕接受台灣大學授予終身特聘教授,日前更在報端發表「科學是思想,思想能評鑑?」一文。這不僅是台灣學術界一個優秀知識創造者,出於識見和勇氣的反省,也彰顯出我們學術知識體系的一些問題。


【文╱知識通訊評論】
學術知識的評鑑是新生事物。早年的知識,不論是文史哲學藝術的思維創作,或是工藝技術和宇宙生命的思維,都是創作者自發而生,由社會的納拒機制定奪,歷經時間淬礪,得以歷久長存,就自然成為有價值的知識。

當然除了常民機制之外,故往帝王貴族和宗教階層的好惡,也是論斷知識價值的一個標準。不過,那個時代中這種純粹知識生產者,畢竟是洗砂篩金的少數精英,縱有曲意阿從,多總還是一時俊彥。

近代科學在十七世紀的勃興,有其歷史的偶然因素,但影響之鉅,歷四百年而未墜。近代科學雖曰思維邏輯體系森嚴,然成其大功者,最主要因素係拜其致用之效。因著近代科學,歐洲由宗教宰制和封建蠻夷中脫困而出,以工業革命、資本制度、殖民帝國,成就一個現代文明新霸主的歐洲。

二次大戰近代科學發揮其致用之效,決定戰爭勝負,改變歷史進程,戰後近代科學穩坐人類文化的主流地位一把交椅,引致國家機器以功利著眼,開始大力支持科學研究,也形成創造知識階層的興起。

這個創造知識的階層,在國家機器資金的支持下,人數成長快速,一如前美國眾議院科學委員會主席布朗(George Brown Jr.)生前曾說過,二次戰後美國博士人數的增加比例,超過人口成長的比例,乃是國家機器大力投入支持科學經費所產生的一種市場效應。

因知識生產人數大增而來的頭一個評鑑標準,乃是可以進入這個行業的入門標準,也就是就是學位的認證制度。這制度起步甚晚,拿近代學術的博士資格來說,是起源於十九世紀初葉的德國,當時頒授這個學位的條件並不明確,德國著名化學家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的博士學位其實是買來的,但並不影響他日後的成就不凡。一次大戰之後,英國引入這種博士制度,但是牛津大學還不屑地將之稱為「那種德國的學位」。

但是顯然學位認證制度仍有時而窮,而這就引致近年或愈益嚴苛的評鑑制度,由美國學界著名的「不出版就走路」(Publish or Perish),到近年熱門的SCI,SSCI等,而愈是學術後進或傳統不深的地方,對於這些評鑑制度就愈加嚴格其事。

上個月台大政治學教授石之瑜,因為不同意台灣學術界的評鑑制度,拒絕接受台灣大學授予終身特聘教授,日前更在報端發表「科學是思想,思想能評鑑?」一文。這不僅是台灣學術界一個優秀知識創造者,出於識見和勇氣的反省,也彰顯出我們學術知識體系的一些問題。

石之瑜以一個社會科學學者,面對的主流科學學術體系,本就以功利為著眼,因此設定評鑑標準,以獎勵有為,淘汰不力,乃是天經地義之事。石教授所論述的科學的文化意義,在當今主流的科學專業知識訓練中,並無關注的空間,在科學知識的評鑑中,也無關緊要。

而觀乎台灣近年的科學學術作為,每以投入大量經費,冀求短期能提昇學術水準,而由表象觀之,以學術知識產出的增加,以及搭上國際研究列車的表現,不可謂沒有成效。然而社會資源支持科學和學術研究,究竟所為何來?

當今世界科學學術發展雖呈一片榮景,但深究其知識發展,仍多有源於其先天方法論的囿限,形成許多根本價值的辯論。作為一個與孕生近代科學的文化傳統不同的文化體系,如何在學術制式的評鑑制度之外,以一部分的資源,支持因不同文化價值所可能產生的創新思維,也是值得重視的。

【知識通訊評論半月刊五十期】


博客來分析 大學生買書比中小學生少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2007.01.03 02:24 pm


你一個月買幾本書?網路書店「博客來」分析會員的購書現象,結果發現,男性比較願意多花錢買書,但大學生的購書數量最少,比中小學生買的還少!另外,男女生閱讀的口味都「挑食」,男性傾向行銷企管、財經投資,女性則以休閒為主。

這些閱讀觀察讓長期以來呼籲大家大量閱讀的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很憂心。李家同說,他看過很多人吃大虧,不是專業的問題,而是不懂教科書上沒有的事,沒有豐富常識的人,很容易作出錯誤的決策。

博客來書店以百萬會員與百萬書籍雜誌為基礎,集結一整年來讀者的閱讀現象,發現各個年齡層,男性比女性捨得買書,買書金額都比女性高出4%-5%。

而以閱讀喜好來看,女性購書類型十分集中,年齡越輕越明顯,幾乎清一色都是文學小說。男性閱讀則傾向行銷企管、財經投資,以實用優先,女性閱讀則以休閒為重。

同時,報告中也發現一個特殊的警訊,在所有年齡族群中,以大學女生購書數量最少,接著是大學男生。平均大學生一年的購書量,比中小學生少了20%!這份報告也警告,由於閱讀力和人才素質、國家競爭力息息相關,可能也反映在台灣目前競爭力衰退的現象上。

對於這份報告也發現,男性在23歲後大量購買商業理財書,在上班族暢銷書單中有一半以上是商業理財書籍,不過李家同對於整個社會將看理財書蔚為風潮,也不表贊同。

「大家都想發財,但是不可能人人都變成巴菲特。」李家同說,賺錢與理財是兩回事,如果說要把一萬變成一百萬,機會非常小,也不能視為理所當然,不如多鑽研自己的專長,多讀英文,增加能力,「不然看了半天,一個月還是賺幾萬元的薪水」。

李家同建議,不買書,至少要借書來看,或是多上網看新聞報導,吸收新知,不然理工科學生連報告都寫不出來。至於要如何在茫茫書海中選書,李家同還是建議以經典名著為主,或是多充實自己的專業項目,才能讓自己的實力加分。

【2007/01/03 聯合晚報】

=======================

2007.01.03  中國時報
博客來:大學生購書少 國中小學生愛漫畫小說
中央社


 博客來網路書店公佈最新閱讀現象顯示,所有年齡族群中,以大學女生購書數量最少,大學男生次少;台灣大學生比中小學生更不愛買書,但出社會後購書數量陸續增加,以四十一到五十歲達到高峰。

 根據讀者買書的實際情況,博客來分析出台灣各年齡層的購書現象,在各分類書籍的購買表現上,大學生都落在谷底,大學生不愛讀書可以由他們購書量、購書類型、購書金額得到印證 (尤其是大學女生)。即使在初入社會的二十三到三十歲上班族群購買本數也低於總體購買平均。


 博客來指出,假設閱讀力和人才素質、國家競爭力息息相關,對照於台灣目前競爭力衰退的確是不爭的事實。

 博客來網路書店是根據二零零五年十二月一日統計到二零零六年十一月三十日的相關數據,觀察分析總體出版現象。

 根據博客來網路書店對閱讀現象觀察,男性比較願意花錢買書;男性平均購書金額較女性高,高中生差距八元內最相近,大學生差十元,其他年齡差距都超過二十元,買書金額的差異在於書籍類型差異,因為商業書籍的定價較文學類略高。

 以閱讀喜好來看,女性購書類型十分集中,年齡越輕越明顯,幾乎清一色文學小說。男性閱讀傾向行銷企管、財經投資,以實用優先;女性閱讀則以休閒為重。連印象中以女性讀者為主的人文藝術、史地,男性購買都比較多。

 另外十五歲以下族群購買漫畫比率最高,國中小學生在漫畫、小說系列性的購買行為最為突出;男性在二十三歲以後大量購買商業理財書如「世界是平的」、「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等,位居二十三到五十歲男性書單的一或二名。

 男性上班族暢銷書單有一半以上是買商業理財書籍,某種程度反映職場男性壓力,因為前面基礎不夠紮實,所以在出社會後必須迎頭趕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andros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