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東昇的意見]經濟日報已經淪落

這些內容跟TVBS黑道嗆聲如出一轍

請看 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林環牆博士的兩篇專論,可以得證!

也請參看 拙著: 駁斥經濟日報社論(歷任總統對台灣經濟的功與過)

============================

引用來源: http://formosan-voices.blogspot.com/2006/09/blog-post_05.html

經濟日報專業不及格

Remark: 本文是部落格專論「錯誤的單面向西進論」(9-1-2006)的濃縮版,與自由時報同步刊登。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9-6-2006; 自由時報,9-6-2006

「台商西進究為台灣經濟帶來那些利益?」這是「專業」的經濟日報前不久的社論標題,正好可以徹底檢視西進論者的依據。

這篇社論說:「政黨輪替六年來,台灣對大陸以外地區的出口,平均每年僅增加四九%,而對大陸(包括香港)出口每年則增加十六六%,使總出口每年增加率提高到八二%。」意思是台商到中國投資,提高台灣出口增加率。

其 實,這組數字適足以證明,台商到中國投資,並沒有讓台灣總出口平均年成長率回到兩位數字。台灣對中國出口成長率所以高於對全球出口成長率,反映的是台商投 入龐大資源,建立台、中、美全球商品供應鏈,所產生的產業垂直整合與貿易轉向的替代效果,但台灣總合外貿並未因而較東亞鄰國活絡,反而在世界主要市場的佔 有率日漸萎縮。

該社論又說:「若不是台商到大陸投資,所創造的對大陸巨額出超,台灣早已成為入超國家;而目前央行所擁有的二千六百多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可能只剩下不到五百億美元了。」

台對中雙邊貿易呈現出超,是源於國際比較利益分工的結果;而台灣對全球貿易是出超或入超,則決定於台灣內部儲蓄是大於或小於對內投資,這是台灣總體經濟失衡的必然結果,不可混為一談。筆者今年二月七日在自由廣場發表「台灣順差不是中國恩惠」 ,駁斥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李維一吹噓台對中雙邊貿易出超的意涵。經濟日報犯的,正是和國台辦一樣的錯誤。


也因為前述兩點錯誤認知,這篇社論自然有了以下錯誤結論:「近六年來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尚能有三六%,主要靠外需即出超迅速擴大的貢獻,而近六年 出超迅速擴大,又全賴對大陸出超的擴張。近六年來,若沒有對大陸巨額出超,變為入超國家,外需將大為萎縮,則近六年來台灣的每年經濟成長率,就降到二% 以下。」自問自答說台商到中國投資擴大外需,提高台灣經濟成長。


事實上,在整個長達十五年以上的台、中經濟整合 過程中,呈現的是台灣經濟一直走下坡,薪資實質負成長,以及稅基萎縮、政府財政困難等;同時也造成了 台灣的外需日益擴大依賴台、中產業垂直整合衍生的貿易關係。這個外需貿易關係的建立,大量磁吸了台灣內部資源,以致排擠民間消費、民間投資、政府支出等台 灣內需。如果現階段把台、中產業垂直整合衍生的外需拿掉,台灣經濟成長和就業機會當然會進一步減弱,但這並不表示台、中經濟整合已提高了台灣經濟成長或擴 大了就業機會,因為台、中長期的整合經驗本身已是有力的反證。


這也是筆者所一直強調:評估現階段台商到中國投資的正確方程式是,政府如何運用政策,讓走向中國建立產業垂直整合與投資台灣積極創新這兩個軸線,得維持活潑的動態平衡,以壯大台灣。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

引用來源: http://formosan-voices.blogspot.com/2006/09/blog-post_23.html

再論經濟日報專業不及格

經濟日報社論患了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反射的人質情結而不自知,以致看不到經濟現象的因果關係。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9-24-2006;自由時報, 9-24-2006


<相關專論> 1, 2


針對經濟日報社論台商西進究為台灣經濟帶來那些利益,筆者九月六日在自由廣場發表經濟日報 專業不及格一文予以反駁,刊出後回應不少茲再進一步說明相關經濟事實與邏輯


當前台灣經濟呈現的諸多現象,如經濟成長弱化、失業率攀高、薪資上升滯緩,稅基萎縮、貿易轉向、對美國貿易出超減少,對中國貿易出超增加等,都呈現在台、中長達15年以上日益緊密經濟整合的大架構下。


以經濟成長率來說,1980年代平均每年8%,而1990年代前五年降為6.9%1990年代後五年再降為5.8%,而民進黨執政2000-2005這段期間又進一步降為3.6%


在台商大舉西進中國促進台海雙邊經濟整合下,台灣累計投資中國高達3000億美元以上,而去年台灣的R&D投資估計也才增至86億美元而已。前者促進台、中產業垂直整合,後者則在於創新將來,但兩者極度失衡。台灣總體經濟明明遭受嚴重傷害,該報卻反過來說「台商到大陸投資,誘發對大陸出超,對台灣貢獻重大」,真是患了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反射的人質情結而不自知,以致看不到經濟現象的因果關係。


在產業垂直整合形成的供應鏈下,「台對中貿易出超」相當大程度替代了「台對美貿易出超」,這個替代效果,讓受惠台商賺到了垂直整合所產生的生產效率利潤,但是,台灣經濟成長並沒有因而擺脫自1990年代起每下愈況的長期頹勢,反而在經濟層面養成「依賴」關係,從而使得某些媒體和政客在台、中經貿議題上竟呈現人質情結。


在邏輯上,上述對外貿易出超替代效果與經濟成長弱化的雙重現象,都是台、中經濟緊密整合下的因造成的果,而既然同為因果關係中的果,又如何能說台灣對中國貿易出超提高台灣經濟成長?否則是不是也可以反過來說台灣對中國貿易出超弱化了台灣經濟成長?或者說台灣經濟成長弱化提高台灣對中國貿易出超?邏輯不可以如此輕率。


該報又說:「台灣對大陸出超金額遠大於台商對大陸的投資,應是大陸資源向台灣流。」這個論點出自專業的經濟日報實令人不解。貿易出超,無論如何,所代表的是貿易出超國資源淨流出,以支應貿易入超國的消費或投資。中國資源是如何向台灣流?


關於台、中經濟整合,政府須深入評估其邊際社會利益與邊際社會成本。若單面向以台對中貿易出超存在現象衍生的依賴關係,化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人質情結,再率爾合理化西進路線或蘇修路線,則台灣經濟前景堪憂。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exandroslee 的頭像
    alexandroslee

    [世界公民運動]李東昇的新家

    alexandros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