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昇的意見]完全贊成李遠哲的看法!
對照看看這些藍綠立委跟政治人物及媒體的無知評論
我只能說:台灣,真正了解真相的人太少了!
了解真相,還敢把真相講出來的人,更少了!
把真相講出來,大家要聽的人,幾乎沒有人了!
真正了解台灣教育制度的真相
真正參與教改,瞭解所有細節,了解前因後果的人
就是 李遠哲了!!!
反觀郝龍斌之流,既不了解教育制度,惡意為了選票,無恥扭曲,刻意操弄
我真的不知道該再說什麼了!
如果你還要硬是把李遠哲套上綠色的帽子
扭曲他完全正確的觀點
漠視今天為何會18分可以上大學這件事背後
真正的意義! 我也無話可說了!
我只能懇求你:
先仔細看過李遠哲的看法
我已經幫忙畫上重點
再對照其他人的看法
再請你自己 思考看看
好嗎?
重點就是:
高中畢業生百分之百進大學,沒有什麼錯
問題在大學考十八分的人
高中是怎麼畢業的!
大學太多沒錯
是立法委員施壓,教育部鄉愿沒骨氣造成的
該退場,該收大陸或別國學生,都是該做的事
但是 別把錯都推給教改!!!
多元學習,多元開放哪裡有錯?!
看看郝龍斌等主張一綱一本
才是會教出考十八分的學生!!!
懇求大家看清真相!
懇求大家支持多元學習!
請大家支持連署:
===================
李遠哲:道德 筆試得出嗎
2007/08/10 07:10記者: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指考十八分就能進大學,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說,該思考的是如果英文、國文都不會的學生,為什麼還能從高中畢業,是他的能力不能用筆試測出來嗎?還是高中根本沒教好。
李遠哲認為,台灣的高中教育在抹殺創造力。
他指出,台灣教育只教學生如何考試,學校應該教學生如何探索事情,許多高中很優秀的學生,還是去補習班,為了考醫學院準備;許多很有創意的小學生,到高中就漸漸喪失創造力。
李遠哲說,設大學教育部是要把關沒錯,但很多都是政治因素,立委都說家鄉要大學,不通過就要刪預算,這不能全怪教育部。
他說,高中畢業生百分之百進大學,沒有什麼錯,
一個社會裡,能接受的教育水準愈高,社會也會愈進步,只是台灣的教育,沒有檢驗制度,也沒有補救制度。
他強調,大學的數目很多不是壞事,但大學要分類,有研究型大學,有藝術與餐飲大學,多不是重點,而是要問學校有沒有辦學的理念。
他強調,不要每一個事情出問題,就指責教改失敗。
李遠哲說,大家非常不願意改變用筆試的方式選擇人才,進高中大學都是筆試。企業界說希望培養有想像力、創造力,身心健康,善溝通合作,還有領導能力的人,但討論到最後還是筆試最公平。他反問,「這是我們要的嗎?有道德的人是筆試得出來的嗎?筆試也不能測驗出腦筋裡有多少東西。」
===============
李遠哲:大學膨脹 立委要負責
2007/08/10 04:39記者: 朱立群、林淑玲、姚盈如台北報導
今年大學考試分發最低錄取分數又創新低,有人認為與大學數量膨脹有關。前中研院長李遠哲昨天認為,大學增加太多很多是政治考量,立法委員要負最大責任。
副總統呂秀蓮痛批,這是個危機,「這對不起下一代,教育搞成這樣,奇糟無比,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問題真是非常多!」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也表示,目前國內大學錄取率高達九十六%,人人都唸大學的結果,就是稀釋高等教育資源,這樣的做法值得檢討。
李遠哲昨天出席「亞洲科學營」大師圓桌論壇,會後受訪時表示,教育問題千頭萬緒,社會上不應把問題都歸因於「大學數量太多」、「錄取率太高」。大學膨脹不是大學的錯,而是「政治的考量」,立法委員尤其要負最大責任。
李遠哲說,立法委員來自地方,為了鄉親利益,要求在選區縣市內新設或改制大學,教育部如不同意,就要砍教育預算,教育部最後只好照辦。惡性循環下去,大學數目越來越多。
既然設立了一百多所大學,就要分類清楚。他說,不是每一所大學都要成為研究型大學,社會上應該要有技職型大學,教育對技職有興趣的學生。
李遠哲說,強調,即使是後段大學,也要注重學生的基礎科目,學校如果能把十八分的學生教成二百分的學生,那也是好事。李遠哲也說,每所大學都要有自己的辦學宗旨,國際化、招收外籍生不應被當作「賺錢」的工具,教育部也不能「只因為不讓大學倒閉,就同意招收大陸生」。
韓國棟台北報導
今年大考榜尾四科總分僅十八分(含加權),加速教育部啟動大學評鑑退場機制步調。高教司長何卓飛昨天表示,稻江、致遠、興國等十所大學校院評鑑結果預定今年十二月公布,評鑑表現不良系所,教育部可能提早於明年啟動退場機制。
何卓飛說,教育部原先的規劃是,評鑑結果公布後,給予表現不良系所一年改善時間,但因今年大考榜尾四科加權總分僅十八分,外界高度關切大學辦學品質,因此考慮加速啟動退場機制。
何卓飛說,退場機制措施包括減招、停招、減少獎補助款、降低學雜費等。評鑑結果公布後,學生也可能不選填表現不佳系所,也會加速退場速度。
=================
高中畢業考18分 李遠哲:不可思議
2007/08/09 12:20記者:張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