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昇的意見]台灣要發展成為一個 都市生活圈
我在 上一篇: 台灣是一個都市!?高鐵通車帶給台灣的跨世紀意義(全文轉載)
轉述:
「九十分鐘的交通能到達都會中心的區域,就叫做同一個都會生活圈。」這是全球化後的「鉅型都市」的新定義,祇要是九十分鐘能夠往返的區域,會快速地融合,分工,成了一個休戚與共的共同都會。
這就是高鐵通車帶給台灣的跨世紀意義
而台灣 除了 花蓮台東, 跟 澎湖,金門,馬祖 之外
即將結合成一個 都市生活圈
這將有助於 平衡土地開發,因為 住在 桃園市 可能 比住在 天母,更快到台北市區通勤
台灣的發展,將進入 最後一線!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www.thsrc.com.tw/images/tw/travel/img_route.gif)
台灣的發展歷程,從遠古時期約 3~4萬年前,開始有人類居住
(當時台灣還跟大陸相連) 這些 第 0 線 在海底(少數 在澎湖)
一直到了 1.2~2萬年 第二批人來到(平埔族/原住民)
才逐漸接觸 海岸邊的平原
期間都沒改變上萬年都是居住在 海岸邊!(第一線)
ps:只有向東移民到 宮古島/琉球等部分進入日本
最後 發展成 波里尼西亞 人群(南島種族遷徙 北支)
一直到 400年 前,漢人搭船到了台灣,台灣才開始 發展了
海港 跟 河港!
一府二鹿三艋舺 (台南府城,鹿港,淡水/萬華) 就是 代表性的 發展
這是 台灣從海岸線(第一線)開發的 第二線
當然 清末/日據時代/尤其 中華民國來台 時期,逐步修建的 鐵路(西部幹線)
正是 台灣向內發展的 第三線
至於 先總統 蔣經國 時期 的 建設:
高速公路 正是 台灣向內再推進 的 第四線
高速公路路網(南二高,三高,連絡道)就是 台灣向內推進的 第五線
而 高鐵,正是 台灣向內推進到 都市 與山林開發邊界的 第六線(最後一線)
這是 將台灣全島 建設成 一個 巨型都市群 的 最主要硬體建設
如果 台灣 整合成一個 都市生活圈, 將成為 僅次於 東京都市生活圈
而跟 南韓的 首爾(漢城)生活圈 相當,
跟 東京,首爾,台灣 將並列為 世界前三大 都市生活圈
台灣 現在人口密度 僅次於 孟加拉, 在 超過 一千萬的 國家中,全球第二
但是 如果跟 香港,澳門,新加坡 相比,台灣的 人口密度,還差很多
跟 大東京區/首爾區 相比,也還有很大的空間!!!
台灣該認真的研究 人口水平移入(接納移民) 的可能性了!
台灣 建設 的 長期藍圖,必須 有人 關心跟研究
李東昇 正是 其中的一個人
我們是不是可以開始 探討:
李東昇提出來的 [五市五縣]的構想了呢?
請參看:
城市群合作才能立足世界版圖(轉載)&台灣[五市五縣,十全十美]好嗎?
台灣縣市是否太多?看[世界公民標示法]
[五市五縣,十全十美]好嗎?
以下為 全球前 100大 都市生活圈 排名清冊
資料來源: WIKI , 翻譯: 李東昇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110+11200701110066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