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一綱一本=走教育回頭路?
作者:中國時報
日期:2007-03-19
內文:

一綱一本=走教育回頭路?

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制度座談會──從家長觀點談一綱多本與一綱一本

時間:96年3月5日
地點:中國時報大樓第一會議室
主持人:中國時報副總編輯楊維敏
與談人
陳松根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祕書長
林文虎 台北市教育成長協會理事長
史英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董事
鄔建國 全愛資訊總經理
許永佳 台北市國中生家長會聯合會副總會長
劉承武 台北市國中學生家長會聯合會會長
王毓芝 南門國中家長會會長
王素卿 104人力銀行專案經理

楊維敏:近來教育部動作頻頻,各方反應相當激烈。今天這場討論會是教育部辦理的議題系列討論的一部分,和台北市教育局決定為轄區中學課程統一選擇教科書有關。台北市所持的理由,是因為看到目前中小學教科書品質良莠不齊,經常出現謬誤;而且學生為了學習多本教材,加重了學習負擔。但同時也有許多家長反彈,認為此舉剝奪了老師自主選擇教材的職責與權限,擔憂是不是在走教育的回頭路?我想雙方的論點皆有其根據,今天我們就來聽聽支持雙方意見的家長建議,俾為教育部政策修正的參考。

*教科書評選 培養學生紮實的基礎能力

劉承武:目前台北市教育局的構想,仍支持教科書一綱多本的出版現況,以及憲法14條的出版自由;但是基測則優選擇一本的範圍,連續用三年,直到學生畢業。而我們支持台北市一綱一本的理念,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教材開放後,補習風氣不但沒有遏止,反而更甚於以往。根據全盟在2006年的調查,學生補習的情況,從教改前的21%,上升到現在79%。補習的理由主要是因為教材太多讀不完,乾脆請補習班老師擇優畫重點,「幫學生讀書」。根據大腦醫學的研究,人在焦慮的時候,大腦會分泌皮質醇,殺死腦海中的記憶細胞,導致讀書變得更辛苦、更沒有效率。當然,許多人說只要好好地讀通一本教材,就可以應付考試,但根據經驗法則,沒有家長相信這句話。
二,在現行一綱多本的制度下,學生不但學習素質未提升,同時妨礙了人格成熟的時機。根據經驗,寒暑假是青少年人格最快速成熟的時期,因為他們擁有足夠的空暇時間,消化學習的素材,進行創新的思考。而目前多本教材造成的學習壓力,學生很難進行消化與創新的過程,等於無形中剥奪了學生的人格權。再者,目前家長參與權受限,老師選擇容易教,或是廠商有提供題庫的版本,同時也妨害了學生的受教權。
三,目前一綱多本的情況下,基測到底考綱還是考本?從前考試是以教科書內容為主,超出教科書範圍的題目一律送分;目前漸漸走向考課程綱要,不能考特定教科書的內容的方向,這種沒有明確範圍的考法,造成家長和學生的焦慮。因此我們主張讓考試回歸擇優選考一本,有清楚、明確的範圍,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學到該學的內容。

許永佳:我想先釐清一個觀念,目前台北市想做的,是在現行民間版教科書中,選出最好、最合用的一本教材,而非以教材控制的方式,自己出一個台北市版。因此,所有關於壟斷或思想控制的疑慮並不存在,台北市並未違反教材開放的理念,僅是進行教科書評選的工作。至於教科書究竟應該由誰進行評選?依目前的規劃,可能會由台北市各國中學科主任共同決定,他們站在教學第一線上,最了解學生與老師的需要。

王毓芝:在現代多元的社會,社會變化、資訊爆炸的情況非常嚴重,我們永遠無法學完所有的知識。但是所謂「本立而道生」,固守根本仍是培養能力的基礎,從一本教科書出發,培養學生紮實的基本能力,遠比讓不同教材占用太多時間,又掌握不到重點的現況為佳。再者,根據統計,台灣補習班數量近幾年從一千多家成長到四千多家,教育部提出讓孩子快樂的學習,人本教育基金會也希望孩子多接觸大自然,以現況來看,顯然二者的目標都失敗了。 質言之,多元學習需要大量的引導,不是用一堆教材壓垮學生。學生可以照顧到基本能力,才能有舉一反三可能。

*一綱一本=走教育回頭路?

史英:我想雙方都有初步共識,誰都不願意回到統編本。但我曾有機會和吳清基局長對談,我問了他一個問題:「如果台北市連續幾屆持續選同一版本的書,會不會造成其他的出版商慢慢萎縮退出市場,回到以往一家獨大的類統編本局面?」再者,如果其他縣市跟進效行,統選本是否會變成統編本?在資本主義市場機制下,書商根據選書者的口味投其所好,本來就很自然的事,誰都難保以上的情況不會發生。

再者,大家都以為教科書版本的差異是內容,但事實上在現行一綱多本的理念下,其差異在於呈現手法。我想請大家先聽聽這個例子:「有12顆橘子,要排成一個方形,請問有幾種排法?如果是10顆橘子,有幾種排法?如果是13顆橘子,又有幾種排法?」這是數學科某現行版本教質數的方式,但這個呈現方式,和古老教科書的「任何一個數字,只能被1與它本身的數字整除………」的敘述,是兩種不同的思惟,這就是所謂教材呈現方式的不同。

走遍全世界已開發的國家,中小學教材的內容其實大同小異,差別在於呈現方式以及教師的教法。多元教材本身不同的呈現方式,能允許教師創造出不同的教法,適應各種多元性向與經驗的孩子。認為一綱多本造成學生壓力,是對情況不了解--材料創新會造成壓力,但呈現手法創新不但不是壓力,反而可以幫助學生更快了解新觀念。

九年一貫關於多元教材的經驗,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我不能否認,目前市場上的教科書其實可以稱得上「都不好」,這和教科書評審制度不夠週延、不夠鼓勵創新等現實問題相關,和教科書業者本身素質也脫不了關係。但是台灣開放一綱多本才三、五年的時間,我們的確需要留一點時間,讓市場有機會更成熟。馬前市長曾經嚴格執行中小學早自習不准考試,甚至限制每科每週考試的次數,我想台北市想要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還有很多事可以做,未必在於教科書的一綱一統選本。

所謂的一綱多本增加壓力,導致補習的情況增加,這個論斷也未經實證研究。補習班數量增加,是因為功課壓力變大、人民收入提高,或者是因為學校不敢補習?台灣的社會高度競爭,不管一綱多本、一本甚至半本,壓力一定存在,所有教育的美意會打折扣,關鍵在於我們要如何因應?要為未來留下可能性,或是要乾脆走回老路?我們今天面對的抉擇,意義即在此。不管哪一項教育改革,升學工業都會見招拆招,以各種方式增加家長焦慮,用恐懼銷售產品。我們是否要屈服於這種共犯結構,打掉改革的機會?或者,我們應該以真正有效的方式打擊這種結構?無論如何,我相信一綱一本絕對不是打擊這種結構的有效方式。

陳松根:教育的問題千頭萬緒,沒有一種方式,可以解決所有人的問題,也因此因地制宜與多元化變得如此重要。從遠的來說,民主的本質之一是追求真理,批判能力則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台灣經歷過軍政、訓政與憲政,目前台灣的主事者絕大多數都是訓政教育下的產物,任何事情都有絕對的目的論,但那不真正的是教育。人類有共同的價值,絕不是「大家都錯就對了」,再去走回從單一價值體系中找答案的封建老路。台灣的教育,能從標準答案發展到能力指標,學校從封閉到開放,老師從教書到教人,孩子從單元價值到多元價值,這是我們得來不易的成就,值得珍惜。教育當以教學者與學習者為中心,當學習者多元,我們怎麼可以喊出一元?多元的社會不能因為出問題就走回頭路,否則就永遠失去了繼續進步的機會。放棄非常容易,但身為教育者,我們要教孩子堅持什麼東西?我相信,社會議題就是整個社會學習的機會,用誠懇的心,我們可以在討論過程中形塑可以信任的團隊,做出社會價值的正面示範。

林文虎: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時遇到很多阻力,部分教師消極抗拒至今,如果我們把九年一貫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多元教材取消,無異是在向教育工作者宣示,以後任何改革都可以不用認真以對,銳意求變的人才是笨蛋。這種宣示意義一出,台灣教育究竟會倒退多少,長期影響有多大,後果難以想像。以我對台灣補教業者的了解,這幾年補教業者的成長,和台灣的社會型態有關。這幾年新成立的補習班,主要可以分成兩類,一是美語補習班,這和台灣的國際化與外語學習風潮有關,和升學沒有直接相關。第二類是安親班,這是因為安親班的執照很難取得,因此以補習班名義申請。至於真正補習國中升學的補習班,不妨問問補教協會的總幹事,這個市場其實在萎縮中。

*一元教育VS多元教育

王素卿:從產業界人力資源的角度來看,我們重視的是人力資源的素質與能力。根據104的觀察,聯考制度下培養出來的人力比較單純專一,但新一代的人力素質則傾向多元。多元學習與一綱多本有必然的關係嗎?一綱一本一樣可以多元發揮,這是老師的創意和用心的問題。因此應該要釐清的,應是教材綱要與教師素質與訓練的問題。

許永佳:台灣教科書開放這些年,市場已經相當穩定,看不出誰會因此退出市場。每年進行教科書的評鑑有其益處,因為評鑑需要提出具體的評選依據,無形中刺激了教科書的進步。有些人質疑選定一本教科書,就等於是一元教育,但我不認同這個說法,因為我們仍鼓勵老師自編教材。目前所使用的一綱多本,期待老師老師自編教材,進行真正的多元教學,但是所有的期待都沒有約束力,因此至今都是落空的。我們要解決這種現況,除了一綱一本,事實上還有配套方案如自辦基測及推動高中免試入學等希望引發更多教育的改變。

林文虎:我從不相信世界上有所謂最好的教科書,因為教材是死的,只是一種工具,是人讓教材活起來。教育改革的意義不在更改教科書,而是利用教科書的改變,刺激老師的觀念,讓老師為孩子找出自己的一套因材施教、適性而為的教材。這幾年下來,我訪遍了台灣精英的「POWER教師」,有一位在大里市中正國中教數學的陳老師,他上課講解教材甚至只有15分鐘,其他時間都讓學生進行討論,再從旁加以指導。三年下來,班上有14個同學基測數學滿分;甚至到考大學的時候,還有7個考上台清交成等名校。這就是所謂培養「可以帶著走」的核心能力,而不只知識傳授。但是當教材定於一宗後,老師是否還會有心自編這些教材?恐怕不見得。大部分的老師都想當好老師,但這需要方法。其中,教材是讓老師覺察、對話、醒思的媒介。我最終極的期望是一綱無本,但現階段我們仍需要教科書扮演協助與刺激老師思考的角色。

鄔建國:雖然多元和一綱多本或一綱一本,沒有必然的關係。但是,一綱一本和我們正在走向的多元化學習的道路,其難行之處該如何找尋答案?有人認為一綱多本造成學生的壓力,但是事實上大部分壓力來自父母,而非青少年自己的價值觀或是課業本身。有人認為家長對教育的參與權不足,但我傾向專業應回歸專業。近幾年當華航開始去台大徵女機師,我們才赫然發現,原來台大畢業也可能去開飛機;而下一代走的路,和我們的想像完全不同。究竟今日家長的焦慮,有多少是從傳統的舊思惟出發,又看懂孩子多少比我們更能因應未來的多元能力?

我們談百年大計,不能等幾年就耐不住。重點是,多元的觀念到底對不對?是不是我們未來該走的方向?在推動的過程中,我們對家長下了多少工夫?要讓家長了解孩子的未來是什麼,才有可能緩解學生的壓力。

*考試領導教學的迷思

林文虎:所謂教改亂象,和教科書直接相關的其實不多。基測不從教科書出題也可以稱為壓力嗎?考試本來就是要考能力,而不是背知識,否則下一代不會有競爭力。一綱多本成為基測的原罪,這是宣導不周的問題,並不是開倒車去考素材、考知識,才叫解決問題。

劉承武:我想其實雙方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結論不一致。在普世價值裡,教育的目的當然不在升學,但是考量到現實,現行基測命題方向錯誤與命題方向過廣,為學生升學帶來困擾,仍是不爭的事實。我們曾請求教育部長,基測指定共同範圍,部長的答案是共同範圍只有12課。事實上,只考12課沒什麼不行,只要用心,12課的內容就可以考出千變萬化的題目,但是教育部目前還無法承諾只考共同範圍。

目前多本教材看似達到多元,卻反而容易因為焦慮而變成填鴨,雖然學生思考多元了,但基礎能力卻反而低落了。因此我主張,基測應該是只考綱要,但將具體的準備範圍,縮小到只剩擇優的那一本教材。畢竟學習不僅是概念的研發,有時需要鞏固精熟,還有基礎的記憶。能記才能思,思了才有用。要刺激考試多元,重點在更改命題方向,教科書不需要讀那麼多本。從成長到成熟,需要更多有意義的觀察時間,多給孩子們一些時間吧。

史英:考慮台灣的現實,如果台北市訂下只考一本教材的規則,家長還會同意老師自編教材嗎?會不會有家長進一步延伸焦慮,要求老師一切照課本教?家長有很多種,今天來的都是進步的家長,甚至希望將基測和升學簡化到學習最基本的層次,讓學生有時間進行其他更重要的學習。如果台北市除了考本,而且宣布要考綱,我相信一樣會有民意抱怨範圍不明確;但一綱一本如果和考試直接掛鉤,台灣等於馬上退回統編本時代。

我仍然堅持,要求學校與教師的進步與專業,才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一綱一本或多本,引發太多復辟的聯想,影響深遠,也不是問題的根源。事實上,台北市自辦基測和自辦免試入學的想法,我都很贊同,但我始終認為統選本是政治上的正確,但不是教育立場上的正確;更擔心統選本自己體察上意,最值得珍惜的多元化精神,會慢慢被扭曲。於今之計,我認為之前廢除統編本的事情討論了四年,指定統選本這件事,至少希望給民間一年的時間,週延討論其利弊得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exandroslee 的頭像
    alexandroslee

    [世界公民運動]李東昇的新家

    alexandros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